张蓓
清晨,太阳从凤凰山麓缓缓升起,一缕缕金色的阳光,赶跑了弥漫在芹江上的一层层薄雾,小城开化露出了清新可爱的面容。
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亦是芹江大桥爆破后重建顺利试行通车的日子。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随意洒在江滨路的一排高大挺拔的水杉树上时,它斑斑驳驳的光影透过水杉枝叶,碎金一样游走在我的脸上、身上,像自由的精灵,亦像是我此刻无比欢跃的心情。
沿着江滨中路,我先来到钢铁桥上,观看已竣工并通车的芹江大桥。湛蓝的天空下,青山绿水间,高楼林立里,一座崭新的、气势宏伟的五孔大桥,一览无余地横卧在芹江之上,它犹如长虹卧波,气韵优雅。
芹江大桥顺利通车了,大桥上微风拂面,彩旗飘扬。一大早,桥上就人来车往,好不热闹。除了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还有很多人是特地起早赶来的,他们想看一看这期盼了一年的芹江大桥,经重建后,会以一个什么模样,再次回归到小城的生活当中来。
小城里的居民对于这座桥梁的喜爱,就像是与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友会面一样,心里装着满满的喜悦。那些站在桥上看桥的人,手里的手机一刻也不得空闲,纷纷在录像,把芹江大桥通车的喜讯第一时间散播出去,分享给亲朋和好友。
我亦满怀喜悦漫步在芹江大桥上,走走看看。芹江大桥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的眼前。我惊喜地发现,重建后的芹江大桥变长了,总长度有187米;变宽了,桥梁宽度从原桥的10.5米改建为现在的26.5米。车道也从原桥的单向两车道改建为现在的双向四车道,同时还增设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以及更加宽阔的人行道,桥面上设置了隔离栏杆,实现了大桥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驶的安全隔离。
站在大桥上,吹着清晨凉爽舒适的芹江风,举目张望间,我感觉大桥不但变得更长更宽阔了,而且开车行驶起来也变得更加规范安全、便捷流畅。更重要的是,这座矗立在开化人心里的芹江大桥,就像是由原来的小家碧玉,蝶变成了大家闺秀一般,更新更美更时尚了。
念旧的我,看着眼前的新桥,忍不住会和原来的老桥做个比较。重建后的芹江大桥桥型总体设计特点、建筑风貌以及材质选择上都延续和保留了老桥的建筑脉络与风格气质,较好地守住了开化人内心那一份有着故乡地理标志性意义的“乡土记忆”。
漫步在新的芹江大桥上,是一种熟悉、亲切的味道,让我满心欢喜。从前车马稀、邮件慢,大桥两头没有红、绿、黄交通出行指示灯,大家都是各自开着车抢着过马路。新建的大桥,在桥的西面连接解放街和江滨路的这一段,现代城市标志的红绿灯已经高高竖立在那里,并且已于通桥之日开始使用了。人们上下桥听从红绿灯指示,出行更加规范有序了,尤其是学生上下学过马路更加安全了。
在大桥的东头,老桥原先建有一个歇脚、纳凉的六角凉亭,古色古香,风韵雅致。新桥建成后,古色凉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繁华如大上海般的城东小桥头片区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风景如画的江滨大道,雄伟壮观的跨江大桥,这些无不彰显着今日开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脚步和小城的新魅力。
在大桥的西头原南门小学附近,这里绿树成荫,古老的法国梧桐默默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桥拱的下方,一条江滨路贯穿起山城的南北畅通血脉。原先这里地势低矮、路况极其复杂,老芹江大桥宽度不足,与江滨路的交通组织衔接不通畅等原因,每年的梅雨季节,这里自然就成为了小城的一个“交通拥堵点”和“城市内涝”的频发之地,阻碍着人们的交通出行。新桥在建设过程中,改造原桥的西侧交叉路口,江滨路车行道采用高架形式,与今日新桥梁实现“十字平交”。同时还充分利用高架桥下的空间,打造慢行系统居民健身游步道,实现人车分流,还居民一方安全休闲健身之地。
回望上世纪70年代,当时建成这座芹江大桥,老辈人说对于那个年代加强战略布局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由于开化县位于闽皖赣三省七县交界之地,是浙江省的最后方,在战略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桥梁建成后,开化溪口公路连接巨县的杜方公路,就不必经过常山县城乡镇即可抵达安徽。
今天的桥梁,在桥的中间两边围栏上,均刻制有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书法家鲍贤伦先生书写的“芹江大桥”四个字。桥名位于大桥的正中间围栏上,两两相望,字体古风遗韵,透着深沉的历史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意蕴。
回想芹江大桥老桥的桥名,则位于东西两边的桥头,“芹江大桥”四个大字虽然经过岁月风雨沧桑的洗刷,已褪去了原有的色彩,但苍劲有力的字体,依然力透纸背地告诉后人,它曾经肩负的荣光。老桥名的旁边,刻有代表着工农兵的铁锤镰刀和长枪雕刻图案,深深铭刻着当年的时代烙印。
在那个物资匮乏、艰苦奋斗的年代,这项利国利民的桥梁工程,曾得到了全县民众的支持。这座跨江大桥的建设,曾倾注了当年开化建设者们的心血、汗水和智慧,它在留给老百姓交通出行便利的同时,也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历史记忆,更传承着流淌在开化人血脉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开化精神”。
历史的脚步奔流不息,时代的精神代代相传。在今天,当我漫步在大桥上的时候,看见新的芹江大桥的围栏上,镌刻着很多具有开化现代发展内涵的图案。他们从开化纸、开化茶到龙潭石、开化砚,从高跷竹马的古城印记到钱塘江源头风光的现代国家公园,从西渠环带的古城八景到花牵谷、根宫佛国的5A景区,从苏庄的炊粉到开化的特色菜青蛳,从珍稀的黑熊到白颈长尾雉,从香泡树下的抗日集结组编到浙皖赣特委的驻地福岭山,芹江大桥在给予人们方便出行的同时,依然没有忘记它最初来时的路。小城里的人们,站在桥上,即一览山川风貌、故乡四时物华。
今天,当宽敞的沥青路面把大桥向城东方向优雅延伸的时候,当崭新的路灯亮起来、路面标志标线划起来,当一辆辆车畅通行驶的时候,芹江大桥上已经聚集了很多热爱它、难忘它,前来看望它的小城居民。
从清康熙三十四年(1769)的“起凤桥”走来,到2021年的“芹江大桥”,从一座可以链接开化莘莘学子犹如凤凰展翅般高飞,期盼飞出大山的、人们心中的“希望之桥”,到芹江大桥建成,结束两岸居民常年依靠简便浮桥、轮渡、车渡往来通行历史的、一座居民通往幸福生活之路的“幸福之桥”,再到今天改善老破旧的小桥头片区,让城东与城西之间的差距变短、变小的山城居民的“和谐、宜居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如何发展,芹江大桥,对于古城开化、对于开化老百姓的巨大作用,从来都没有减少过、更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