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法泰
古代称箸,据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筷子的标准长度为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欲;筷子一头圆,一头方,暗喻天圆地方。
中国人的家庭,一日三餐离不开筷子,一双筷子承载着家人的情感、记忆、喜怒哀乐,承载着满满的幸福和中华文明。
历史上流传的筷趣很多。成诗者亦非鲜见。清代袁枚的“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宋代程良规的:“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去来忙。”拿现在的话来说,它有无私奉献精神。还有将筷子打成谜语猜的,比如“哥俩一般大,见面不说话。说话就顶嘴,顶嘴就打架。”“兄弟双双,身子细长。只爱吃菜,不爱喝汤。”当然,还有“侃”的更“邪”的,比如,在影视剧中,少林寺和尚的筷子功,用筷子轻而易举地捉住空中飞旋的小虫,一旦放开,又照飞不误。
筷子种类很多,早先用金、银、玉石、兽骨等,不同稀贵材料制作。日常中,见到最多的是木筷、竹筷,还有时尚的不锈钢筷子。筷子有许多象征意义:带着吉祥图案的朱漆筷子,是各类庆典少不了的礼器。金银做的筷子,在古代是身份的标志。以竹子作成的筷子,象征着可以通过各种考试节节升高。十双一套的筷子,则代表十全十美。若是哪个女孩将筷子举得高高的,会被打趣说以后会远嫁他乡。结婚送两双筷子,是喜庆的吉祥物——“筷子筷子,早生贵子”。
究竟是谁发明了筷子?无据可考。《史记·宋维子世家》上说:“纣始为象箸,其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如果属实,殷商时代应该已经有了象牙做的筷子。不过在古代,筷子不叫筷子,而称为“箸”。把它叫做筷子,已经到了明朝末年。那时江南一带的船家觉得“箸”与“住”谐音,让船停住听起来似乎不够吉利。于是有人为讨个彩头反其道而用之,称其为“快”。不想这种趣味叫法竟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约定俗成有了“筷子”一词。所以《康熙字典》中有“箸”而无筷,到了《红楼梦》里,则是“箸”与“筷子”混用。
最初的筷子想必只是单支,类似于今天吃烧烤穿肉用的钎子。后来,捞热汤里的食物不够顺手,遂一手一支,演变成了一双。这一变可不得了,竟然包含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哲理:拿在手里是二合为一,用的时候要一分为二。动的那根为阳,不动的那根为阴。一阴一阳谓之道,千变万化尽在其间。夹上食物是二生三,可挑,可拌,可戳,可按,不管怎么用都融通无碍。还能够当成炊具来煎炸煮炒,其功用之综合,无与伦比。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吃饭当然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国人喜欢围着桌子吃饭,用筷子也有许多讲究和规矩。比如,筷子不能放在嘴里吸允,那样看着不雅观也不卫生。不能用筷子敲盘子打碗,那会让人联想成乞食。一桌子人吃饭,不能用筷子翻来找去;更不能用筷子指点别人,那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用筷子吃饭是中国人的一大特色,能世代相沿,经久至今;其背后肯定存在着很难窥见的奥秘。
唐朝名相宋璟,为官清廉。一次,唐玄宗举行御宴,将金箸赐之:“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尔”。宋璟正直品质,获得唐玄宗表彰。人,以诚信为本,善良为根;才能行得正,坐的端,有说服力。
筷子,成双成对。家庭中,男人是一根筷子,女人是一根筷子。握紧两根筷子,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双筷子,夹出的是红红火火的日子,滋滋润润的生活。将美好生活夹进嘴里,享天伦之乐。
有个广告,曾触动亿万读者:父母用筷子给孩子夹菜,表达关爱;挡住孩子焦急的筷子,长辈优先;老年节活动,餐桌上递过一双筷子,表示尊老爱老。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用筷子传递舌尖美味,更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
我的老一辈父老乡亲中,他们的饮食搭配:早上,吃苞芦馃;中午,吃米饭;晚上,吃面条。于是,筷子和面条可以说是绝配;享用一碗滚烫的汤面,怎么也离不开一双顺手的筷子。一双筷子一碗面,成为乡亲最普遍的饮食方式。
承载中国千年饮食文化的筷子,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正引发新“食尚”——提倡公筷公勺。这,已然形成共识;也为筷子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筷子,品尽酸甜苦辣咸,尝遍春夏秋冬冷暖。筷子,成了天南地北中国人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