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晓星
世界是苍凉的,我心是炙热的,这,就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属于俄罗斯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全人类的。他的文学作品如一束耀眼的光芒,冲破国界,划破漆黑的天穹,在天际间散发出熠熠的光辉——其透露出的反抗腐朽专制的立场、一贯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直以来得到了西方乃至全世界的认同。托尔斯泰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水准,使其当之无愧跻身于世界顶尖作家之列。因此,托尔斯泰除了大量的作品和论著被翻译外,还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众多的影视作品风靡全球,尤以《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著名,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制作了影视,一次又一次。
托尔斯泰备受世人尊崇和仰望,首先是他的人格魅力所致。托尔斯泰出生贵族,家有良田万顷,生活优渥,衣食无忧。但他又是平民化的贵族——他时刻关心底层百姓的生活,同情他们的遭遇和疾苦。他不事奢华,不喜张扬,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厌恶官僚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他非常乐于和自家的佃农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补鞋盖房,犁田耕种,刈草割麦,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在晚年,他甚至提出要把自己家的田地无偿平分给佃农,引起了上层社会的一片哗然,就连佃农也不理解他的行为。显然,作为贵族的托尔斯泰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又是孤寂的、不被人理解的。
托尔斯泰一生喜欢阅读、思考和著述,用如椽大笔孜孜不倦擘画出一部又一部具有世界震撼力、影响力的鸿篇巨著。他脚踏俄罗斯广袤无垠的土地,目光是那样深邃——用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眼光观察世界,努力探索寻找拯救社会、走向公平文明开化的道路。他不是为了纯粹的写作而写作,没有把写作当作娱乐消遣的工具,而是背负着神圣的使命感——渗入了自己的人生思考和独特的世界观以及崇尚的宗教观。他的作品中有着浓厚的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归依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参与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托尔斯泰是反封建专制的斗士。他痛恨俄罗斯专制社会的不公平不平等。通过其作品,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腐朽进行了无情鞭挞,深刻揭露了专制社会的残酷暴戾,笔端触及宫廷、司法、审判、监狱、军队、警察等方方面面,暴露了官僚机构的狰狞面孔,无情地抨击了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贵族老爷们的虚伪矫饰,给附庸风雅的上流社会予以迎头猛击、当头棒喝,完全站在了上流社会的对立面。遗憾的是,他预见这种专制制度行将就木却没能看见它的轰然倒塌。在他逝世七年后,俄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
“托尔斯泰是半部俄国史”。托尔斯泰眼光犀利独到,像一位高明的医者,敏锐地查找到了俄罗斯社会的痼疾,发现了遍地丛生的“千疮百孔”,并试图找寻拯救社会的良方。这体现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选择用暴力手段推翻原有的社会制度和建构,肯定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武装斗争,人的性命会像草芥一样随风而逝。托尔斯泰珍爱生命延伸到万物苍生,尤其珍爱人的生命、普通人的生命。因此托尔斯泰极力反对暴力斗争的方式变革社会。现状令人焦虑,暴力统治让普通百姓生命难以保证。怎么办?他抛出了自己深思熟虑的“救世良方”——企盼统治阶级“良心发现”,“自我救赎”,自愿把财富分给穷苦百姓以求社会的均衡,进而达到大同。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又是如些骨感,在统治阶级眼中,托尔斯泰的这些天真可爱幼稚浪漫的想法无异于“书生之见”“妇人之仁”。因为统治阶级是社会既得利益维护者,不管社会腐烂到何种程度,他们是绝不会主动将垄断的权力、到手的资源和不义之财拱手相让并主动退出历史舞台的。
因此,托尔斯泰思想和作品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迷惘、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作为道德家、人道主义大师的托尔斯泰,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勿以暴力抗恶的伦理学说。因此,他揭露社会腐败的作品、观点被列宁作为策动俄国革命的依据,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而非暴力的观点则被列宁完全唾弃,称托尔斯泰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是一个颓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怜虫……托尔斯泰鼓吹以人性复苏拯救社会方案无果,四周依然漆黑一片,看不到光明的愿景。
晚年的托尔斯泰,陷入了巨大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他转而向宗教领域寻找改良社会的方案,鼓吹人性自我完善达到道德的至美。它是以基督教圣经为基础的,而圣经的基础和本质是绝对的爱,在托尔斯泰看来,基督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神秘宗教,而是最高的伦理道德学说。以仁爱为基本美德,把爱看作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这是从古至今的许多宗教道德学说都具有的,从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印度佛教到中国儒教。但托尔斯泰认为,只有基督把爱作为最基础性的东西,把爱提高到了生活的最高的律的水平。“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神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爱是生命的最高的律,是真正的、有意义的生命中所必需的、绝对的,有如万有引力在物理世界中的绝对性一样,没有例外。这个世界之所以有秩序,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爱。长篇小说《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就是托尔斯泰探索人性、人生、道德、哲学、宗教的一个缩影。写作的目的很明显,企图以人性的回归和道德复苏作为挽救社会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并建构和谐社会的一剂良方。
现实冷酷无情,人类社会乱哄哄,但托尔斯泰无疑是善良的、正直的,他的思想和观点仍然不失为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迈进的一盏闪亮的明灯,依旧对世界秩序的调整和呼唤人性的向上向善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和历史意义。
我想,这或许就是托尔斯泰留给我们最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