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火,生生不息。开化,一座隐于钱江源头、藏于深山之间的千年古邑。在这片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源头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诸多文化多元交织,积蓄形成开化发展生生不息的持久之力。近年来,开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挖掘特色文化,创新文化理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深化文旅融合,文化成为乐民、惠民、富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市委提出要做透做好文化高地金名片这篇大文章,对开化文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在当前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开化建设国家公园城市和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地的大背景下,准确把握‘文化自信、精神富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四大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大局和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开化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记者 郑志平 姚雪
传承红色基因 汲取文化力量
好地方开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显著的文化特色,“红色”革命、“绿色”源头……这里有挖不尽的文化“宝藏”,是大文豪莫言眼中的“神仙境地”。
这里是一片红色热土,陈毅、方志敏等革命先辈曾在此战斗,留下“杀头不叛党的无限忠诚,掉肉不掉担的无穷担当,流血不丧志的无畏斗争,舍生不忘义的无悔奉献”的浙西革命斗争精神。福岭山上,93岁老人林翠娥义务讲解红色故事38年,开化红色故事传遍大江南北;金星村里,牢记习近平同志留下的殷切嘱托,党建引领村庄发展成为一抹亮色;玉屏山下,无数游客来到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感受浙西革命斗争精神的蓬勃之力。
茶香四溢的开化龙顶茶、巧夺天工的开化根雕、洁白细腻的开化纸、翠色欲滴的开化瓷,都源起并发展于此。近年来,开化高度重视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大力支持根、茶、纸、瓷、砚等特色文化产业,厚植文化根基,开化特色文化产品在国内外重大展览接连亮相。
今年7月,以开化纸为材制作的雕版印刷《红色轨迹》系列作品亮相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化纸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曾因寿命长、细腻洁白、帘纹不显、温软柔润而风靡朝野,被用于《四库全书》等重要古籍出版。十年前,开化纸传统技艺研究中心主任黄宏健开始试制开化纸,多年努力成效初显,新制开化纸纸张模拟老化试验数据达2825年。“此前定制的超薄修复用纸已交付国家图书馆试用,这意味着开化纸被国内最权威古籍修复机构所认可。”黄宏健自豪不已。
深化文明实践 共建文明城市
无独有偶,2019年,“开化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葛毅辉用开化青瓷工艺恢复的33件秘色瓷作品从钱江源走进圆明园,正式对外展出,失传千年的秘色瓷在开化的努力下重现在世人眼前。去年12月,开化县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全球最大的根雕博物馆。
文化沃土滋养地方根脉,这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成为如今开化文化事业发展的自信与不竭力量。
文明城市需有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优秀文化,培育新风尚新文明,为城市培根铸魂。如今在开化,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已成为热词,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9月17日,在马金溪河道综合治理项目部,一场别开生面的8090宣讲活动在此举行。几天前,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徐成礼在钱江源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超市”里“下单”了河道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等知识宣讲活动,县水利局接到“点单”后,宣讲员余望和同事们便着手筹备了此次宣讲。这是开化创新推出的“点单式宣讲”机制,通过“预告+点单”打造“宣讲超市”,“评分+积分”打通“兑换渠道”,推动全县宣讲工作常态长效。
自去年7月启动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以来,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队创设“线上+线下”的新场景,将触角延伸至各个村社,讲述在建设“示范窗口”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动故事。截至目前,宣讲团共有宣讲员1250人,开展宣讲3356场次,辐射受众31万人次(含线上10万人次)。
今年3月,开化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号角。一时间,县乡联结,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到全域创文行动中。开化街头身穿红马甲的创文志愿者随处可见,交通劝导、垃圾清扫各司其职,积极投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如今,创文成果渗透至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路面宽阔了,小区整洁了,交通有序了,市民生活自得其乐,参与感、获得感倍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18年,开化主动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把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有机结合。在村头镇芳林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乡风文明银行”积分兑换存折。每每年关,积分高的家庭都会获得“乡风文明大礼包”,家家之间互比互学,如今,乡村文明建设村村有做法,乡镇有亮点,新时代文明在开化蔚然成风。
优化文化服务 推动文化惠民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复兴,关键在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哪,公共性文化服务就落地在哪。随着县域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消薄任务逐一完成,开化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随之提高。为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要,开化大力推进高质量文化供给,在县城内建成南孔书屋3家、社区活动中心9家,在农村建成文化礼堂197家,行政村覆盖率达80%以上,获评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
眼下,正值中秋佳节,齐溪镇里秧田村的文化礼堂内热闹不已,老人们正排队领取月饼,在一旁的休闲茶屋,不少村民三五成群聊天喝茶,孩子们在农家书屋里安静看书。里秧田村文化礼堂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成了村民们日常休闲的宝地。“在这里,我们举办过村级文艺汇演、排舞教学等文艺活动,还常常邀请宣讲团来为村民宣讲国家政策、家风弘扬等。”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根说。
在芹江岸旁,公共文化广场项目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这是集城市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青少年宫于一体的地标性建筑群,预计将于10月1日前全部完工并对外试运行。“要早日把公共文化广场项目打造成文化精品工程、文化富民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化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15分钟文化圈”、农村“30分钟文化圈”构建如火如荼,长篇小说《国楮》、歌曲《送你一个钱江源》等获评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功创建“浙江省诗词之乡”,成功打造钱塘江诗路文化带根源地……文化服务“质”“量”并进,源源不断的文化建设和成果,正丰富着开化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文化上的幸福感。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钱江之源、开化根雕、浙西革命斗争精神……红绿交融的特色文化成为开化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底气。从国家公园、钱江源头、根宫佛国到开化十大名菜、暗夜公园等,开化着力打造全国首个县级文旅IP,整合文旅资源,掀起文旅深度融合的热潮。
开化是浙江省第一批革命老区县,是浙西革命重要根据地。为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今年6月,在开化,新四军集结组编旧址对外开放,浙西红色文化根雕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今年开化迎来红色研学的“小高峰”,如今,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每天都络绎不绝。
在音坑乡下淤未来乡村,岸边游客如织,水上几艘色彩斑斓的游船缓缓划过。不远处一栋占地100余平方米的艺术空间里,墙面上的照片,花瓶里的植物,壁柜上的展品,无不散发着艺术气息。这里是北京艺术家陈进的创作空间。去年他和其他4位艺术家已经入驻,定期开展艺术创作、产业孵化和美育培训。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为下淤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
成功举办浙江山水旅游节、率先推出全国首趟“钱江源号”旅游专列、发布全省首个地方菜标准《开化菜》、景区村创建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市第一……近年来,开化文旅融合发展硕果累累,连续三年获全省文旅融合先进县、荣获全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十佳县区。2020年,开化共接待游客1202.4人,旅游总收入87.7亿元。
在开化,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文化创新推动思想进步,文明提升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力量引领社会变革。接下来,开化将强化使命担当,持续繁荣文化事业,以打造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十大工程”为重要抓手,为高质量打造文化高地金名片和国家公园城市金名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