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宣传半月刊》记者 徐澜 郑雪)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9月23日,浙江省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东阳主会场,连线了开化大溪边乡上安村,现场直播红高粱丰收场景。
就在丰收节前两天,记者慕名前去上安村探访。车行至上安村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醒目的展示墙,上书“上善若水、安家乐业”八个大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上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雄富等候在村口,他一边带领我们往正待收割的高粱地走,一边告诉我们,这是上安村的治村格言,更是村党支部的奋斗目标,要把上安村建设成为一个乡风文明“上善若水”,生产生活“安家乐业”的共富先行地、开化好地方。
家家种高粱
人人有收入
由于张艺谋电影《红高粱》的先入为主,我们发出了“江南能种好红高粱吗”的疑问。陪同我们采访的大溪边乡文旅办主任郑建平在梯田边停下来,轻轻抚摸着沉甸甸的高粱穗:“你们看,有省城科技特派员帮扶,穗好大,个个有半斤重,今年夏天虽然旱了点,但又是高粱丰收年。”
老郑个子不高、脸晒得黑黑,一看就像农民,但一开口就显出文化味,口若悬河,是开化高粱红8090宣讲队导师。他是马金人,2009年因工作调动来到有开化“小西藏”之称的大溪边乡,2010年成为上安村驻村干部。也就是从那年开始,郑建平和余雄富有缘相聚在一起,成为工作上的好拍档。他俩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上安村梯田上开始了“致富梦”。
全村从村口开始就高低不平,耕地全是缺水易旱的高山梯田,多为一两米宽,被称作“斗笠田”。早些年因为没有水,水稻种不好,大多数村民被迫前往大城市讨生活。余雄富原先在城里开过饭店,跑过买卖,2008年回村,从村委会主任干起,一干就是5届。2012年开始,他和郑建平一起捣鼓种啥能致富,根据旱地缺水的特点,在梯田上种过稻子、高山蔬菜、玉米、向日葵,都失败了,最终在2015年找到了最适合上安梯田的红高粱。
从2016年开始,村里先后兴办了酿酒作坊、榨油作坊,在红高粱地里修起了游步道、景观台、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开始了乡村景区建设,注册了上安梯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卖起了红高粱酒、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2018年在红高粱基地成功举办了钱江源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红高粱文化节,初步打响了知名度。办节期间,上安村与邻近的杭州千岛湖枫树岭镇下姜村,签订了“上安下姜”乡村振兴合作协议,在枫树岭镇同步建设红高粱产业基地,与大溪边乡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
余书记带领乡亲们成功打造了“家家种高粱,人人有收入”的上安特色,村民们也从中赚到了真金白银。全村梯田现在全部种上了红高粱,实现红高粱产业总产值500万元以上,在家村民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2018年农民丰收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10天之内连续播放了上安村民庆祝红高粱丰收的场景。
余书记不善言辞,就由“新农人”郑建平如数家珍地介绍:“如今每位在村里参与干活的老人和妇女,年劳务收入超过1万元,以前还要在城里打工的子女寄钱回来孝敬自己,现在很多农民把钱打给子女帮忙还城里的房贷。外村的媳妇也愿意嫁过来,村里光棍汉少了。”
一村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去年8月,以上安村为核心,开化县成立了“红高粱共富联盟”。目前,该县已有12个乡镇20多个村种植了1万多亩红高粱,预计带动高粱酒、高粱游等周边产业增收6000多万元。同时,上安村还成立了红高粱共富培训基地,带动全省5万多名山区群众种植了13万亩红高粱,在全省各地点亮了一抹抹“高粱红”。“自从上安村共富模式火了后,从广西、湖南、江西等全国各地前来学习的人特别多。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