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姚雪)“多亏了镇里的技术指导,今年的‘红美人’在口感和产量上都提高了不少,预计亩均产量达2500斤,亩均产值达5万元。”11月15日,在位于池淮镇航头村的开化志伟家庭农场,农场主应志伟看着棚架内一个个色泽金黄、形态饱满的“红美人”欣喜不已。
“红美人”属于橘橙类杂交品种,果面浓橙色,果肉极佳,高糖优质。2018年,应志伟在池淮镇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尝试种植这一新品种。新品种怎么种出效益?池淮镇推出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产业能人、镇村干部“联户”机制为农场解决了技术难题。“前两年‘红美人’产量小,效益不高。今年镇里的专家常下来指导,产量提高了20%,前两天他们还带了常山的专家过来指导交流。”应志伟说。截至目前,池淮镇已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农业种植技术培训80余次,服务农创客500余人,引进新农人、农创客18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池淮镇是我县的农业大镇,水果产业历史悠久,但存在主体“小而散”,品类“少而劣”等问题,亩均效益提升空间有限,带动百姓增收动力不足。
近年来,池淮镇瞄准农业产品优质化赛道,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培育以葡萄、柑橘、甜枣、甜柿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进并改良了多种水果,如“太秋甜柿"“开化小甜枣"、“红美人”等十余种新品种。通过 “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新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多措并举规模化、品质化发展水果产业。(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