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金溪文苑

文学是记录历史真实的一种

金晓星

历史的发生,是客观真实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古人了解历史,多半是从阅读史书、整理史籍,或从民间资料甚至于代代口口相传中获得的;而现代人,除史书外,还广泛从文学作品、影视剧中了解和掌握历史。所得的历史知识,有真实的,也有虚假成分。

这里拿大家最熟悉的太史公司马迁描述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来说,《史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而在1975年11月,湖北省孝感地区云梦县出土的一批秦竹简中关于秦朝刑律中“失期”的记载如下: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意思是: “(朝廷)征召不去的,要罚价值2套铠甲的钱;逾期3-5天的要遭斥责;逾期6天的要罚价值1个盾的钱;失期超过十天的,要罚价值1套铠甲的钱。但是如果是因为下雨等天气原因造成失期的,免除处罚。”也就是说,在出土的《秦律》里面,失期并不是重罪,甚至,因客观原因而失期的无罪。然而史书里面不是说陈胜、吴广是因为下雨失期,按律当斩么?从这件事我们可以推断:秦律明摆着,只不过是陈胜、吴广利用了戍卒的无知,说失期当斩,目的是鼓动大家跟着造反起义。于是很多关于汉朝“黑”前朝(秦朝)的事情,一下子就想通了。所以,看历史,一定要学会冷静地去分析。

这样来看,你所学或所了解的历史真假掺半。那么,我们如何研判历史真假?难道你未亲眼所见,历史就没有发生过或存在过?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历史肯定是发生过的,只不过真实面貌未必是你读到过的一样。

了解中国5000年历史不易,洋洋洒洒计3213卷、约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呈现在案前。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这“二十六史”,自古至今有着相当的权威性。建国后,一些如《上下五千年》和《中国通史》等,则成为中小学生的通俗读物。近些年,电视、网络、新媒体和一些读物盛行“戏说”,如《还珠格格》、《戏说康熙》、《铁齿铜牙纪晓岚》、《明朝那些事》之类,恐怕与历史本来面目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了,毕竟是为了娱乐观众的“戏说”而已。把庄重凝重郑重的历史拿来“戏说”,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采取的极不负责任的虚无主义态度。

弄不清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看不清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玄机,道不清赵光义“斧光烛影”之凶险,更不明白同治帝死因……历史有时像一团影影绰绰的迷雾,裹挟着浓淡相间的谜团,接二连三向我们扑面而来,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学习并把握历史的发生、过程和基本真相呢?专家学者自然是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对普通读者来说,从文学作品中去探寻或接近历史基本真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好习惯、好思路。

报告文学作家徐锦庚说:“文学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时代的标识。”我们以历史小说为例来佐证之。历史小说是小说体裁的一种,遵照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铺展描述的书写体,可适当虚构,故事主线顺应历史发展方向,一定程度反映了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能给予读者一定的教育和启迪。

很多读者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较真实的历史小说,通过阅读此小说可基本了解三国时期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并以此作为研究三国时期的重要佐证。其实也未必。就说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塑造,与真实的曹操相距甚远,是被严重丑化的历史人物。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曹魏的奠基者。由于曹操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来篡位,所以被定位为奸臣,在封建时期乃至旧社会,视为大逆。因此,传统戏曲就把曹操统统描绘成白脸,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而真实的曹操,少年机警,任侠放荡,胸怀远大,素有抱负。这样看来,历史小说里《水浒传》里的许多人物塑造同样也值得推敲,可能有许多“戏说”的成分在内。

“历史小说”一词首次出现于清朝末期。1902年,《新民丛报》为杂志《新小说》所做的广告文中,将历史小说作为杂志内容之一列出,并将其定义为“专以历史上事实为材料,而用演义体叙述之”。不过,作为可稽查考史实的作家或作品,我认为均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而非哗众取宠、闪烁其词的伪作家伪作品。鲁迅的《故乡》写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江南农村的凋谢荒芜景象,《阿Q正传》揭露的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药》反映了中国普通百姓的迷信意识及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1930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认为《子夜》是一部可以与《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还有莫言、余华等作家反映中国历史本真的作品,就不一一列举分析了。

要说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对历史的独到把握和犀利的见解,西方的历史小说堪称一绝。匈牙利哲学家、文艺批评家格奥尔格·卢卡奇认为司各特开创了历史小说的体裁。他认为司各特首先将历史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上的特定背景设定,而不仅仅是叙事的框架。司各特的苏格兰历史小说包括《威佛利》(1814年)、《罗布·罗伊》(1820年)、《艾凡赫》等。受司各特影响,法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也开始涉猎历史题材,如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范本,将历史小说从传奇引向现实。之后的《悲惨世界》与《九三年》更是将镜头转向当代,全面展现了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后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都着力描写法国社会风俗,以此再现历史。法国作家的历史小说作品背景广阔,内容宏大,多为长篇巨制,被称为“长河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不朽巨著《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生活在顿河沿岸500万哥萨克人如何经历战争、痛苦和流血,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风云际会,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反映历史,五光十色,林林总总。文学家的作品是艺术的真实,可以用描写、虚构人物、情节、环境等手段手法表现社会或反映宏广的历史,显然不同于档案文献或历史纪实,但有时表现得比史料或史学的文字更丰富、更生动、更真实。因此,我们不妨这样看:探索历史、研究历史、把握历史,去伪存真、剥茧抽丝,努力接近真实的世相,用阅读思考文学作品的方法或手段,或许也能获得治史灵感、发现历史真实!

2022-11-23 7 7 今日开化 content_288932.html 1 3 文学是记录历史真实的一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