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钱江源国家公园辖区2.3万公顷的林地面积中,集体林地占比高达79.6%,实现集体林地统一管理是改革必须直面的问题。2018年2月,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国内率先启动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通过一纸协议、一套管理方式,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规范国家公园范围内集体林地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生态补偿方式,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
2020年,在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基础上,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顺势推出了农田地役权改革,在村民承诺农田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前提下,给予农户每年每亩200元生态补偿金,这一举措的创新出台有效地激发了辖区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为鼓励和发动群众参与,今年,生态补偿力度进一步加大,补偿金额增至每年每亩800元。截至目前,钱江源国家公园林地、农田地役权改革覆盖4个乡镇,包括21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3199户10644位村民共享生态红利。
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与安徽休宁、江西婺源和德兴等地交界,如何推进一体联动、实现跨区域共同保护,也是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中需要破解的另一重要课题。在连接浙江开化和江西婺源的大鳙岭之上,由江西省管理的800亩山林“插花”于钱江源国家公园之中。为加强资源保护,2019年5月,长虹乡霞川村与江湾镇东头村率先达成共识,创新设立钱江源国家公园跨省联合保护站,以权属不变、属地管理为前提,配备巡护设备,共建巡护队伍,共同开展社区发展、特许经营等。
“这种自下而上、村镇之间开展的跨区域合作保护,效率更高,起效更快。”汪长林说。截至目前,钱江源国家公园已与毗邻的江西、安徽所辖三镇七村,以及安徽休宁岭南省级自然保护区签订合作保护协议22份,实现省际毗邻镇村合作保护模式全覆盖。
一路奔跑 向着命名夺牌
建设科研平台、建成科普馆、开设智治平台……近年来,围绕着国家公园的命名夺牌,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也获得了有关方面的认可与赞赏。
“拥抱森林、走进钱江源……”近段时间,位于苏庄镇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内游人如织。每到假期,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欣赏1800余件虫鱼鸟兽等各类动植物、菌类生物标本,并戴上VR眼镜,感受科研人员寻找、保护生物多样性样本地的科研活动。“科普馆自2022年7月开馆至今,已有两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余建平介绍。
除了科普馆,钱江源国家公园还完成了基础管护体系、通讯信息覆盖、巡护步道、水质监测站、远程宣教体系、珍稀植物园、暗夜公园、社区环境治理等12个重点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依托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浙江大学等科研力量,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响应学科前沿研究平台;通过遥感、林冠塔吊以及地面观测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融合卫星火情预警系统、无人机防灾巡检系统等八大感知系统,实现对钱江源国家公园全境、重要生态系统以及关键物种的长期动态监测,为科研提供了有利支撑。
“去年9月,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智治系统正式上线,更是极大地提高钱江源国家公园的信息化智治水平,真正实现了生态资源全方位、精细化保护与管理。”汪长林说。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效应持续放大,开化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化蓝图为现实。目前,开化正在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创优、综合功能提升、文化传承培育、名山公园带富“五大行动”,不断推进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全力冲刺第二批国家公园命名夺牌,努力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山区县样板贡献“钱江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