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春
米羹,据说发源于古遂安狮城。遂安人称它为“羹”,淳安人称之为“汤”。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新安江水库大移民,特色米羹也被带到全国各地。
羹与汤,到底哪一种叫法准确呢?《说文》:“五味和羹。”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后来人们把煮熟带汁的无论是肉还是蔬菜都叫羹。如:羹汤、肉羹、鸡蛋羹。
米羹的特点,就是菜多。其中切块的豆腐最多,还有适量的青菜、干菜、猪小肠或肉末混合一起,像一锅大杂烩。米羹与菜羹不同,它不作菜,当主食吃。由于米羹是一种糊状“大杂烩”,在古代被人认为是粗劣的贫民羹食,上不得台面,故而只流行于民间乡村。
无论是叫羹还是汤,我觉得叫米羹最贴切。我是吃着米羹长大的,对它的回味,已成为我不可磨灭的乡情,甚至超过另一种故乡美食——气糕。米羹平时不常做,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做,比如端午、中秋、过小年和年关二十九等。主要原因是磨米浆耗时太长,对于起早贪黑赶工分的社员来说有些费劲。当然,时至今日,如果想吃米羹,随时都可以做。原因是现电磨设备代替人工拉石磨,以前费劲扒拉推磨米浆变得轻松快捷了。
米羹有浸、磨和煮三道制作流程。浸,是在开磨前,拿米和红辣椒,加茴香、橘皮、大蒜和生姜等一起放到水桶里加清水浸泡,时间为3至5小时。我家一直是夜半浸米,早晨5点多钟开磨。
磨,是将浸泡过羹米用石磨磨制成米浆。村里有石磨人家就几户,没有磨的人在粉碾浆需要借磨。早年我家就有一副石磨,主要用来磨粉、磨豆和米浆。每到过节,几户人家的石磨就转个不停,借磨的村民都排队等候。拉石磨是个力气活,一人拉磨,另一人添料配合,2-3升羹米往往要连续拉磨一个多小时。那天,整个村子空气中都会弥漫着一股羹浆的香味。
煮,是先加大半锅水,加热后,再把米浆倒进锅中,然后加入干菜或青蔬菜、白豆腐和小猪肠(可先预炒)等一起煮,并要不时地搅拌,防止粘锅;若米羹太稠,可加适量开水,煮到九成熟时,加盐、味精等调料。当锅里滚沸开出一片羹花时,就可以出锅了。
经过浸、磨、煮三步,一锅地道的米羹就做好了。我小时候总是心急,还未到米羹煮熟,就守在灶台边等待出锅。打开锅盖,顿时阵阵香味扑鼻。刚出锅的米羹比较浓稠,有一股子独特的清香味,口感最好。
大户人家的米羹做得较多,要准备几个大盆来盛装。做一次米羹,一家口往往吃三到四天。比如我家,年关廿九早晨做的米羹,能吃到春节初一二。米羹是一种方便食品,不需要额外炒菜,因为羹汤不怎么耐饥,就要搭配米粿或粽子食用。把米羹从木盆里扒出来,放入锅中热一热,口味就要比新出锅时差一点。米粿不必烧锅煎烤,我奶奶直接把米粿放在她的火熜(竹编火炉)上烤热,再递给我;粽子则要埋入火炉的炭火中,预热用时要长一点。
米羹是稠糊状食物,对于胃口不好的人和老人小孩来说,便于食用,利于消化。由于混合着多种食材,因此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钾等多种营养成份。它也从昔日上不了桌面的粗食,代代相传变成如今受人欢迎一种传统美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制作米羹的佐料越来越丰富,味道也是千家百味,但制作方法却始终没有改变。
米羹,它不仅是我喜爱的美食,更是我记忆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