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金溪文苑

杏林多名宿 青囊代代传

——追记儒医陈文炳

陈文炳,字愧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于华埠老街,父亲陈云端乃开邑杏林之名宿。儿时的陈文炳,资质聪慧,上私学时就把《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以及《千家诗》全部读完。其时正是清朝末年,开始了废科举、兴学堂的运动。光绪三十年(1904年),华埠东岸人廪生涂山,倡议由各商店捐资149块银元,在华阳公舍开设开化县第一所公立小学——华阳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按“壬子学制”所颁布之规定,小学分为高、初二级,初等小学4年毕业,授以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书、唱歌、体操等课目,女子加缝纫。高等小学两年毕业,加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目。改革了之前只读经文不学其它的习向。时年11岁的陈文炳,正是于此时就读于华阳初等小学,6年毕业后,即进入医馆,改学岐黄。其父精内外科,不仅教其研读医书,还讲解医理。在老父言传身教之下,文炳刻苦自学,数年读完了《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要方》《金匮要略》《古今医案按》等医药书。文炳之医技,乃衣钵相传之家学,渊源颇深,凡为患者治疗,均依照“四诊八纲”细心诊断,从不敢粗枝大叶,轻人生命。加之他轻名利,无嗜好,善乐施,秉性温和,平易近人,故悬壶数十载,深得乡邻和远近求医者的敬仰。文炳先生不但医学造就颇深,对诗文亦颇有研究。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中,作有诗词两千余首,由其学生收集、遴选、整理、刻印而成,名为《寄感随录》留传于世。故门生及其后辈均称他为“儒医”。

1942年8月9日,日寇分兵三路袭击华埠,国民党军竟闻风而逃,日寇遂将国民政府囤积在天后宫的数百担桐油,沿街浇泼,纵火焚烧三天三夜,全镇260多家商号及民房共3727间尽化为一片焦土,被害市民96人。凡周围5公里之内的村舍,均被烧净无遗。其时陈文炳以医为业,兼授诗书教学的医馆,也就难逃被毁的劫难,无可奈何,则携妻儿举家逃往严村、杜坑等深山僻坞避难。面对当时的苦难生活,他写下《解馆后作》七绝四首,其中一首云:“国难临头忍苦过,俸钱三百不为多。忧薪乞米劳焦虑,避债无台唤奈何。”在逃往杜坑时,他又写下《避难杜坑》十首,其一云:“昏夜沉沉把路迷,仓皇那得辨高低。几番颠蹶攀扶上,逃到东来又躲西。”其二云:“偏向后方弹乱投,逃生无路使人愁。叮咛切莫高声语,为有敌机在上头。”其三云:“奸淫烧杀极凶横,惨绝人寰个个惊。幸我一家皆免难,得从虎口庆余生。”三首七绝,形成了一幅活生生的“战乱逃难图”,有力地揭示了日本强盗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给开化人民造成的悲惨与痛苦。因他与严村人黄华德之父为莫逆之交,离开杜坑后,陈文炳在好友的帮助下,暂寄居于该村。虽有安身之地,却依然深感不安。他写道:“寻得桃源好避秦,可安身处且安身。春光一线毋轻露,怕有渔郎再问津。”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且亲眼目睹日本强盗在华埠杀人放火,岂能不心有余悸矣。不久噩耗传来,其弟陈尚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不幸阵亡,全家悲痛万分。在此期间,他写下八首满怀深情的悼念诗《哭尚弟》,其一云:“戎装鞍马满尘埃,卫国图存志壮哉。倭寇未除身已逝,定知赍恨到泉台。”又一首赞曰:“一样丹心哀国殇,男儿不惜死沙场,铸就功业垂青史,留得声名万古香。”同时写下《抗日》七绝六首,愤怒谴责日寇侵犯我中国的滔天罪行:“无端战衅自谁开,鼙鼓声声动地来。可恨东邻黩武者,滔天罪恶活该埋。”“荆天棘地唱铜驼,倭寇猖狂恨转多。蚕食鲸吞无厌足,那堪满眼破山河。”接着他满怀信心地挥毫写道:“地陷城亡事可羞,一时得失不关忧。只须抗战能持久,胜利当然在后头。”

自此他安居严村,在村民的支助下,重开旧业。于此期间,他一面奔波于乡间小路,为乡民行医看病。一面为传承和弘扬中医事业培养接班人。其时他收下黄华德、国华二人为弟子,认真施教。写诗以东晋时杰出军事家祖逖和唐代中叶名将马璘二人少年时闻鸡起舞、努力学艺的故事鼓励他俩:“立业成家在少年,鸡鸣早着祖生鞭。马璘耀武前人在,奋发全凭意志坚。”据黄华德医师回忆说:“先生诲人不倦,常借着昏暗的灯光给我们解读医书,讲解医理。一起学习和探讨研究经典著作,我乃受益良多。回思情景,宛然在目,感慨殊深。”文炳先生除行医外,还相继创作了《春日苦雨》、《移居》、《诫孙》、《吊王昭君》、《悼友》等数以百首诗词,其中有贺叶佐文考中前清举人而设的《鹿鸣宴》诗三首,其一云:“高科得中喜成名,王粲才奇四座惊。经史图书传后世,文章道德仰先生。”又一首云:“专心修史名垂世,割股为羮孝事亲。绿鬓朱颜今不改,问年笑似亩丘人。”盛赞叶佐文先生的文才与孝道,和他无意仕进,辞去两广候补盐运使,宁愿以辑佚、校订《宋史》终其一生之高尚品德与精神。接着又相继写下《步和龚壮甫先生原韵》《先后两得曾孙》《步和张锦波原韵》等。吾瑞柏乃清末秀才,为开化著名塾师,从教四十余年,桃李芬芳,极著声望。文炳先生对他不仅敬重,更是十分友善。在《步和吾瑞柏先生六十寿辰原韵》诗中,他写道:“温良和蔼见天真,耳顺年登得养神。弓治相承有令子,莱衣舞彩慰慈亲。”对其仁孝的品德、慈爱欢乐的性格,作了形象而又生动的描述。此后尽管医务繁忙,他仍不忘创作,先后写下《贺新婚》《送别》《步和书感原韵》及其它叙写乡村民风、景色等诗词数百余首。

1949年5月开化解放,10月1日,北京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喜讯传来,文炳先生万分喜悦,当即挥毫写下七绝一首:“旌旗直指敌兵销,弃甲抛戈海外逃。解放全民光大陆,推翻旧统立新朝。”新中国带来了新气象,这一年文炳虽已五十余岁,却格外精神抖擞,在忙着整理医书、医案的同时,积极谋划如何开展新的医疗服务。1954年1月,在陈文炳与黄华德师徒二人的努力下,合资创办的严村联合诊所,经批准正式挂牌营业。

作为颇有名望的中医师,陈文炳不仅医技与学识颇高,而且行医治病,待人接物都以医德为重。为了更为详细地了解这位老中医,今年5月底的一天上午,我专程登门拜访现已退休的中医师龚瑞荣,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不但提供了先生给他的信件和诗稿,还深切地回顾了与先生相处四年的岁月。龚医师是1961年8月,与华埠人余乃兴一起,师从文炳先生学习中医的。弹指已过六十余年,先生虽早已于1987年9月仙逝,但对他的谆谆教导,常常浮现于心,响彻于耳。他回忆说:“六十年代初,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中不少人,病贫交加无钱请医,文炳先生虽身子骨瘦弱,但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仍然常常步行在深山野岭,为村民査病看病,一旦有患者确实经济困难,他即尽自己绵薄之力解囊相助。特别是每当遇到疑难疾病,他可不眠不息,深夜翻书,查阅资料,竖持做到简、验、便、廉,直至找到可行的医案为止。只要看到病人转危为安,他兴奋之神情,真可谓溢于言表。”在谈到医技的传授上,龚医师激动地对我说:“先生对门生都十分关心,只要一有空闲,就对我们讲解中医经典著作,诸如内经、药性赋、汤头歌诀、金匮要略、濒湖脉学等,并要我们经常背颂。每想到先生于寒夜灯下对我的教诲,心中无不涌现出深深的感激之情,因为是他的无私施教,才使我一生医学造诣获益良多。”接着他深有感受的说:“先生是个重情重义之人,随他学医四年,离别后他还常写诗鼓励:人生可贵是青春,莫负昂藏七尽身。‘毛选’从今多学习,将来好做接班人。说真的,要做一个好医生是很不容易的,人们称医护工作者为白衣天使,天使不单单要有医技医术,更应该要有一颗救死扶伤的善心、佛心。所以文炳先生经常告诫我,要做一个好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有医德的人。要像唐代孙思邈大医那样,把患者作为至亲,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不瞻前顾后,一心救人。这就是我师从先生数年来最大的获益,也是我行医数十年一直遵行的宗旨。”说完后,龚医师从书架上拿出珍藏的《衢州百年诗词选》,指着其中一首诗说:“我爷爷龚壮甫与先生乃好友,常有诗文往来。这首诗就是1962年秋,老人家从严村访友归家所写的。”我忙双手接过该书,这是一首题名为《寄陈文炳医士》的七言律诗:“问到陈医口有碑,家家传说美名驰。人迎和气争栽杏,病服良方胜获芝。身与珪璋同洁润,心如菩萨等慈悲。未曾倾盖细谭会,得听名如倾日葵。”我禁不住拍案叫好。这不仅是对先生为人为医最中肯的评价,也是对历朝历代杏林名医,存佛心重医德的赞美。

中国医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体现。从神农氏尝百草开始至今,不但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宏大的医学宝库,还相继涌现出像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大批杰出的名医。回观开化之医药史,据历朝《开化县志》和一些谱牒记载,自元代至今,颇有名望的中医我县也出现了不少,诸如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随征西大将军西平侯沐英征战广西的太医院院判,大溪边人余耀字仲明者;有明正德时精研医理,宏才多识的城里人徐钝号适庵者;有万历时,被太医院选取医官,征入京城授以冠带的华埠人张林字时华者;有清康熙中叶,虞制丹丸,以药济人,诊治诸症,不受馈谢的县城人詹文通字绍江者,和被人们称之为“扁鹊在世”的音坑底本人徐官久字君显者。近代有著名中医叶伯敬、程道生、郑琴隐、叶嗣懋等等。为了重铸中华医魂,复兴中医、中药,当年的陈文炳先生,在认真学习古代医技医学的同时,与历代中医中药的同行者们一样,无不铁肩担重任,认真探研、大胆实践。而今文炳先生虽己驾鹤西去,但其医技、医德已在其门生和热心于中医、中药研究的后辈们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习近平主席号召我们:“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深信只要遵从习主席的谆谆教导,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广大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创造、创新、转化和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一定能在我们这代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高汉

2023-07-21 ——追记儒医陈文炳 7 7 今日开化 content_362320.html 1 3 杏林多名宿 青囊代代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