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毕业于国内名校,原本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却毅然选择做一棵屹立于祖国西北边陲的胡杨。他扎根新疆大地37载,潜心教学、用心育人,用自己高昂的热情和满满的正能量,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坚定、专业扎实、乐于奉献的新疆水利科技人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龙游籍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周金龙。——题记
通讯员 童祖群 张春铭 杨文怿
周金龙教授,虽没有高大挺拔的身影,却是学生心中最可敬的师长;平时,他少言寡语,却用自己的表率行动影响着学生认知“真、善、美”;他,多次放弃到发达地区工作的机会,在新疆高等教育事业中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
周金龙于1964年3月出生在我县溪口镇灵下村,早年曾在灵山乡中心小学、灵山乡中心小学附设初中、溪口中学(现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求学。1984年7月,他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84年3月,他递交支边申请书,经组织批准,毕业后自愿到远离家乡3250多公里的新疆工作。自此,他便如耐旱耐涝、生命顽强的胡杨一般,扎根新疆,辛勤育人。
周金龙挚爱新疆水利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西部建设人才,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称颂、同行的好评、单位的褒奖。作为新疆农业大学二级教授,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新疆“天山英才计划”入选者、新疆自然科学专家、新疆自治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新疆自治区高校唯一)等荣誉称号。
一份份荣誉,一次次好评,见证了周金龙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更是对他扎根新疆、奉献新疆的最好肯定。
不遗余力,探索西部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
“边疆的建设离不开‘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我可以多带几个研究生,可能的话多带些少数民族研究生,使他们在边疆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周金龙不善言辞,却用最简单的语言指出了有效务实的人才兴疆办法。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周金龙一直鼓励学生多阅读文献。学生们常说:“周教授自购的专业书籍多得都赶上学校图书馆了。”为了给学生创造稳定、宽敞、良好的学习环境,周金龙自费租房作为学习室,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习用品、提供学习资料,坚持每日与学生共同学习,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研素养,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010年3月,周金龙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所有人都以为他近30年的支边经历将要画上句号。然而,周金龙毅然选择继续留任新疆农业大学,并把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所学的先进理念、理论、技术与方法,快速地应用于本校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之中。他先后主持新疆自治区水文学及水资源重点学科和新疆水文水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为自治区高层次水利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
副教授曾妍妍是周金龙精心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几所高校的邀请,选择了留校任教。“周教授作为南方人,都可以为我们新疆奉献几十年,我这个新疆人更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留在家乡工作。”这样一个身形小巧的女生不仅在教学、科研工作上传承了周金龙的严谨、认真、坚毅,更是继承了导师博大的胸怀和无穷的力量。曾妍妍好像总有用不完的精力,不但主动申请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工作,还主动申请前往南疆支教,无论在哪里,她都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曾妍妍说:“我要像周老师一样为新疆的教育事业、水利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金龙积极探索西部高校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导的5位博士研究生和5位硕士研究生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指导的1篇博士学位论文和1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的5篇博士学位论文和6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学位论文。
毕业季,离别季,在常人往往是伤感的代名词,但对于周金龙来说,与爱徒惜别之余更多的却是兴奋与欣慰。“我的学生虽然收到了全国各地多家单位的邀请函,但是他们和我一样选择留在了新疆!”
尽心尽力,全身心投入育人工作
“活到老、学到老,我需要更多的体验和更丰富的经历!”“从事教育工作我入行晚、起步晚,但是每一个环节我都不能落下。”这是周金龙常挂在嘴边的话。
漫长的从教生涯中,周金龙从来没有摆过专家的架子,长期坚守教育教学一线,积极承担本科课堂教学工作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谨从教,深钻教材,精心准备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年近六旬的他主动申请担任本科班级班主任工作,同时担任联系27名各族学生的“三进两联一交友”辅导老师。每周进食堂、进宿舍、进教室与学生面对面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业、生活等各种困惑和问题。朝夕相处中,周金龙成了学生们的家人。
维吾尔族大学生安外尔·凯合热曼曾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成绩下滑,周金龙敏锐地察觉到后,多次与他谈心交流。学生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因为家境贫困,他自卑寡言,一边考虑如何打工积攒生活费,一边应付繁重的课业。周金龙对他自食其力和男儿担当表示了肯定,同时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在一年半时间里,周金龙4次资助该学生及其家庭渡过难关。同时,周金龙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安外尔·凯合热曼。如今,这个维吾尔族大男孩自信阳光,积极努力,工作生活都步入了正轨。
在学生的心目中,“周老师既是严师,也是慈父,总能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像海面上的灯塔照亮我们,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2017年11月30日是周金龙终生难忘的日子。周金龙精心指导8年的学生贾瑞亮博士因公殉职。年过半百的周金龙从他的事故责任认定到出殡都亲力亲为,短短的几天,人就瘦了一大圈儿,向来精神充沛的他瞬间苍老了许多。周金龙的妻子悲叹:“师生8年的朝夕相处,我们也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又何尝不是走了一个亲人呢!”周金龙强忍痛失爱徒的伤心,毅然承担并高质量地完成了贾瑞亮身前尚未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个科研项目。“虽然瑞亮走了,但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一定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周金龙说。
专注科研,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
周金龙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1987年至2010年间,5次主动放弃到北京、浙江等发达地区发展的机会,长期奋战在新疆水文水资源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第一线。
他用脚步丈量着新疆的每一寸土地,数次进入极度干旱的罗布泊地区和高海拔的阿尔金山开展科研工作;他秉持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甘于无私奉献,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拓展新的科研方向;主持建设的全国先进、西北地区领先的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在自然资源和水利行业具有很高的声誉。
周金龙依托主持的科研项目查明了新疆平原区地下水污染现状,以及南疆和田—若羌地区和北疆石河子—玛纳斯地区富硒农用地的分布状况。为了能为下一步开展和田—若羌地区精准扶贫奠定基础,周金龙自筹科研经费超额完成了和田—若羌地区无公害富硒农用地红枣、核桃、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产品硒富集状况的调查与评价工作。对此,他兴奋地说:“这个项目坚持做下去,和田—若羌地区的红枣和小麦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农民兄弟姐妹离致富又进了一步!”
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有新疆农业大学6个“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周金龙自筹科研经费详细查明了这6个驻村点的饮水水源水质状况和富硒农用地分布状况,给阿瓦提县政府提交了详实的科研报告,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饮水安全的解决措施,为南疆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居民生活状况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周金龙还依托科研项目,积极为新疆水土环境污染防治和饮水安全献计献策。2018年5月至8月,他应民革新疆区委邀请,开展加强新疆农村水源地保护调研,编写的调研报告《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 让清泉流进天山南北农牧民家》被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确定为大会发言书面交流材料,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关厅局的重视。
从碧山秀水的浙江龙游到大漠孤烟的边陲新疆,周金龙志存高远、豪情万丈,领奏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师生合唱曲;他自信乐观、勤耕不息,吟唱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奋进歌;他执着钻研、潜心育人,取得了硕果累累;他把自己的汗水挥洒在教书育人的沃土,用青春和热血锻造着祖国边疆明天的栋梁。2020年7月23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在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中就专题报道了周金龙教授的感人事迹;同日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也刊登了他的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龙游杰出乡贤周金龙教授,就是这样的好老师,始终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