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海
地圩村位于湖镇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地处平原,平均海拔40米,东靠沙田湖工业开发区,南至大路村毛岭头自然村,西至下叶村,北邻衢江,社阳溪自南而北从村东流过,至下叶村与罗家溪相汇并入衢江。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叛乱四起,战争频发。江西玉山有夏氏一族为躲避战乱,携老扶幼背井离乡一路向东逃亡。他们来到衢江之畔,见此处水运便利,土地肥沃,遂定居下来,并取村名为“夏餘”,寓意年年有余。在当地方言中,“圩”发音为“yu”,“夏”与“下”、“餘”与“圩”谐音,且又处于衢江堤岸之内、七都下片,为书写方便,解放初期“夏餘”简化写成“下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会计去雕刻公章时,“下圩”又误刻成“地圩”,“地圩”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元至正年间徐姓从七都迁入夏餘,渐成主姓。现地圩村徐姓户主约占全村户数的百分之四十。徐姓为何从七都迁入夏餘?这与夏餘的粮食集市有关。
相传宋末元初,元军统帅伯颜派唆都率2万元军进攻衢州,居住在衢州城内的徐氏族人500余人在徐继宗带领下,趁元军尚未完成对衢州城包围之际从大北门乘船沿衢江而下逃亡,到龙门镇(今湖镇镇)后上岸定居下来。
湖镇地处钱塘江上游,自北宋起航运兴起,镇北面的衢江沿岸建有十八座货运码头,俗称“十八埠头”,系古代水上运输交通要道。舟楫上行可达龙游、衢州、常山、开化,下行则可达兰溪、金华、桐庐、杭州等地。得天独厚的水上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使湖镇成为一座繁华的商贸重镇。而湖镇四周有下田畈、洪畈、西叶畈、七都畈、上昌畈等,盛产粮食,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当时湖镇有一条商业街叫龙门街,店铺林立。这条街往西一直延伸到下沙畈,与夏餘仅一溪之隔,社阳溪上架有木桥。徐氏族人为生存计,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在夏餘建了一个以粮食贸易为主的集市。元至元十年(1273年),湖镇徐氏一脉300余人迁到七都,在七都畈、上昌畈种粮、收粮,又在七都上方建起大型粮仓,当地人称为上仓(现名为上昌),形成粮食产、供、销一条龙。
因徐氏族人讲信誉、善经营,夏餘粮食市场逐渐成为浙西最大的粮食贸易场所。元至正三年(1343年),部分徐氏族人又从七都迁入夏餘,大多从事市场经营、管理。后又在社阳溪沿岸另建起了3个埠头,供四方客商使用,徐氏也渐成为夏餘的一大望族。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雍睦堂,为徐氏支族祠堂,供徐氏家族议事、祭祖之用,当地人称“大厅”。雍睦堂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分门厅、中厅、后楼三进,一进建筑以木雕见长,门厅和中厅的月梁、挂落、雀替、牛腿、琴枋的木雕工艺十分精湛,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风格,明间设戏台。民国初期雍睦堂曾进行修缮,2003年5月被整体迁入龙游民居苑。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火烧龙门街,夏餘粮食市场从此消失。
据村里老人介绍,早年地圩村有5座殿,村东有上殿、下殿,相距约200米,村南有一座小庙,村西有座柴公殿,村北一座尼姑庵供奉徐偃王,现均已毁。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站在龙游县城东阁桥上往东远眺,可见两处标志性物体:一处是龙游造纸厂的烟卤,另一处便是地圩村东北面的1棵古樟,古樟粗需8人合抱,树干挺直,枝繁叶茂。1978年,古樟以8000元的价格出售,用于加工木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