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亦娱亦商“赶会场” 2024年01月22日

龙游农村里最大最热闹的群众活动就是庙会,龙游人称为“会场”,逛庙会叫做“赶会场”。一般的“会场”都要演戏,如果戏班来得多,就形成“对台戏”。有的地方还演“天亮戏”,既能增添喜庆气氛,也解决了“赶会场”者的过夜问题。演戏的目的说起来是“娱神”,实际上是“娱人”,再加上外地来的各种杂耍和当地的传统灯彩,“赶会场”就成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另外,“会场”上百货辏集,所以“赶会场”的实质内容是商业活动。

◎吴土根

传统“会场”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旧时要“头三天、闹三天、收尾再三天”,现今最多持续三天时间。一直到今天还举办庙会或“会场”的乡镇(村)有:东华街道的农历十一月初二上圩头庙会;湖镇镇的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九湖头街庙会;小南海镇的农历九月初九山塘、大垅、上余庙会,七月十九的团石会,七月廿九的箬塘庙会;詹家镇的十月廿六马叶“会场”;横山镇四月廿六、十一月初二的志棠“会场”,八月十三、元旦的横山“会场”,二月廿六的后徐庙会,三月初八的脉元庙会;模环乡二月十九的庙会;石佛乡三月初一的庙会,等等。

庙会往往有着脍炙人口的故事与传说,各个“会场”的内容也因天时地利的差异而各有侧重。如:马叶地处龙游县境西端,龙游的耕牛主要来自江西方向,进场交易多了,“会场”就以牛市闻名;东乡湖镇镇张家埠多产西瓜,时逢瓜熟上市,于是“会场”被叫做“西瓜会”,也有说张家埠的庙会是为了祭拜廿九相公而兴。传说,有一年衢州发生瘟疫,不少郎中束手无策,有位自称张家埠冯廿九的郎中却能药到病除,救治了不少人,其无意间言及自己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十四。到了这一天,人们结伴到村中道谢,村人却不知有冯廿九者,后来发现这冯廿九竟然是殿中的菩萨。自此,衢州人每年农历六月十四都要来朝拜,从而形成庙会,后来演变为赶集的日子。1962年,为避酷暑及农事忙时节,有关部门将日期更改至农历八月初一。

赶集是约定俗成的民间行为,它不必政府组织,没有筹备会、秘书处,没有企业赞助,没有单位发通知、出告示,政府及相关部门只要届时维持好秩序即可。日期一到,人们自然而来,其辐射面非常广。“会场”除四乡村民云集外,许多生意人是从外地赶来的。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柯桥纺织物、诸暨袜子和珍珠首饰、温州海产品,以及衢州市内的常山县、江山市、开化县的山杂货、木制品及原材料,农具、家具、器皿、金银玉饰及其它工艺品等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人员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乃至新疆、云南、贵州等地。不少大工厂、企业集团也来设点,展示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卖的人多、买的人多、凑热闹的人更多。老人和儿童忙着看表演,这里一场、那里一场,文的、武的,唱的、跳的,人演的、动物耍的,令人捧腹大笑,一天下来,在“会场”上挤一圈、逛一趟,再壮实的人也要腿痛腰酸、一身臭汗。一个乡村小镇一下子拥塞了数千上万的人,用“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来形容并不夸张。

提起庙会与赶集,必然想起湖镇。这里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和九月十九的赶集,是由庙会演变而来,千百年来,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文化。那赶集之热闹出乎常人预料,只见满街遍地店摊林立、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操场上、开阔地上,被杂技团、歌舞团或大型商家所占领。叫卖声、锣鼓声、嬉笑声,整个集镇就像一锅柴火旺烈地烧开的沸水,人头拥簇、人海如潮,肩挨肩、臂触臂,人们只能挤挤挨挨地往前移。

湖镇镇的农历九月十九传统庙会,起源于宋庆历四年(1044)镇上的舍利寺重修菩萨开光之时。庙宇修葺一新,佛像金身重塑。相传,这天正是观音菩萨的出家纪念日,香客云集,盛况空前。此后,每年这天都有膜拜者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镇民和店家遂在门口、道旁摆出茶水素食、香烛纸箔之类,以布施和方便路人。年复一年,效者渐多,商机萌动,香客、生意人和走亲访友者殊途同至,人流顿旺,店肆猛增。南货北杂、零食小吃、竹木工艺、书画首饰、吉祥玩意、日常用品、生产用具等应有尽有,看相算命、把脉行医、耍技卖艺等争相登场。那溪滩上、晒场上到处都在演戏,多时达十几个戏班,拼唱功、拼演技、拼戏装,你争我夺在“斗台”,使人眼花缭乱,热闹非凡。

湖镇镇农历三月初三庙会则起源于鼎新洲。古时洲上曾有鼎新殿,在今新圆村的童家自然村,祀奉“詹相公”。农历三月初三是詹相公的生日,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都来朝拜。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鼎新殿内当时祀奉的这位神灵是否为轩辕黄帝,今已鲜为人知,但鼎新洲之四面环水,三月三在水边饮宴倒也不失古风典雅。膜拜神灵、踏青戏水、访亲会友,成为洲上长盛不衰的庙会。

20世纪50年代初,破除迷信,佛事废去。1952年,湖镇的庙会改为促进流通、繁荣市场的物资交流会,成为四乡八邻赶集的日子。鼎新洲上的人与物资进出全凭渡船,不仅吞吐量小而且不安全,又常常损坏大片庄稼。1956年,经政府引导,赶集场所并入湖镇集镇。这种约定俗成的民间行为、对于促进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引导社会消费、构筑社会和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赶集在发展,层次在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摆摊的大部分是小商贩、小买卖和国营、集体商业的代表,供人们选择的大部分为化纤布料、竹木制品、农机具、家具、木材和收录音机等日常用品,还有私下悄悄交易的粮票、布票、棉花票等。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设摊交易人员中乡镇企业代表成了一支重要力量,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开始进场设摊。交易的品种明显增加,棉布、服装、首饰成为主导商品,彩电、摩托车等备受年轻人的青睐。进入21世纪以来,赶集渗透了展示企业实力、揭示科技进步、倡导绿色食品、拓宽营销渠道等因素。集会已经成为企业家们选择投资环境、寻找合作伙伴、捕捉经济信息、把握商机的重要平台。

赶集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民俗礼仪的传承,人们通过赶集进行情感交流和各种信息传递。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通信工具的发展,虽然亲友间彼此沟通的方式很多,但串门、拜访等直接接触反而少了。在这种情况下,赶集无疑为传统民俗礼仪的传承提供了条件。每年会日,市面上摊多、货多、人多,群众家里客多、菜多、酒多。割肉、杀鸡、磨豆腐当然少不了,老酒或者荞麦烧也早早地做好,专等这天开瓮。主人家即使手头紧也要倾心相待,应验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说,用龙游人的朴素语言讲“粗茶淡饭总是有的,能上我家是看得起我”,“一回生两回熟,亲戚亲戚走动才亲,朋友朋友相会才有”。一桌、两桌、三桌,吃了一批又来一批,主人们忙忙碌碌、喜笑颜开。请丈母娘、接亲家公、迎老娘舅,邀知心朋友到家中共享欢乐,还有的趁“赶会场”相女婿、看对象,免去双方的拘束和窘迫。当家汉也是早有打算,女儿的嫁妆、儿子的家具、孙子的小竹床、老母亲的火熜、自己的旱烟筒,以及老婆的猪崽鸡娃都要趁这个机会采办。定了亲的后生,去“会场”上扯布、办货能增添甜蜜的回忆,就是小孩子也喜欢用积攒起来的零花钱到“会场”上去换回一份小小的满意。

龙游人逢会必广邀四乡亲朋,这种乐意付出、不求回报、上门便是客的风情习俗正是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脉络。这不仅有助于联络亲友间的情感,而且有助于各种信息的传递。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同时聚集到一起,酒逢知己千杯少,拉家常、谈时势、交流创业门道,相互间各取所需、博采众长,往往会获得摊位上买不到的“真材实料”。“赶会场”使集镇融入更为广阔的天地间,也为踏上这块土地的人们提供施展技艺、交流物资、赚取金钱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交流的平台。

综观当今,广交会、西博会、世博会,这会、那会,会会有文化、处处筑平台,而民间的庙会、赶集,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的风雨,汇集天地之灵气、凝聚日月之精华,岂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所造就的奇葩、宝藏?传统的民间习俗是一种文化,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去呵护、去倡导、去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