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惠泽龙游学子的知县高英 2024年05月23日

◇方冬成

高英,字与卿,号伟卿,江宁(今南京)人。考上监生后又投效军营。光绪七年至九年(1881—1883)主政萧山3年。据说,他离开萧山的时候,既无车马装载行李,也没有随身细软,只身一人,“西陵片石镇归装”,两袖清风挥手去。老百姓自动聚集,焚香跪送,从城里到西陵(今滨江区西兴)渡口,数十里不绝。

光绪十二年至十五年(1886—1888),高英任龙游知县。短暂的三年时间,高英多有建树,政绩斐然。任上,他尤为重视教育。民国《龙游县志·宦绩略》记载,前知县秦淳熙创建了凤梧书院,咸丰、同治之乱毁于一旦。高英到现场踏勘后,进行规划预算,筹措资金,在旧址上重建凤梧书院,使之焕然一新。他清理书院旧产,又将兵燹之后的无主之田招募百姓开垦,将收入分成归为书院用于日常经费支出,以保书院长效运行。在重建凤梧书院的同时,他还主持修建县学明伦堂,又在其后建成尊经阁。见儒学前的泮池荒废,他又主持采购青石板,在泮池四周树围起石板栏杆,“民间烦撋浣濯不得入焉”。

高英除了重视龙游的教育之外,还曾给“西龙会馆碑文”书丹,为龙游能多出人才助力。

西龙(西安即衢县、龙游两县合称)会馆,坐落于旧仁和县平安三图凿石巷。由罗姓价买楼姓地2亩8分9厘4毫、何姓地9分5厘7毫,共3亩8分5厘1毫,建楼房20间、平房10间、客厅3间(民国《衢县志·卷三》)。仁和县平安三图凿石巷,清代时因地近杭州贡院,巷内有会馆为学子所居,望考成“龙”,遂名文龙巷,现为杭州拱墅区文龙巷。

“西龙会馆”的倡建者为罗大春。罗大春为何要在省城杭州建“西龙会馆”?

罗大春(1833—1891),字景山,出生于贵州施秉县施家冲。他十一岁时母亲病逝,十七岁当兵,二十七岁任参将,二十八岁任总兵,四十一岁任福建陆路提督、福建船政轮船统领、代理福建水师提督,四十六岁任湖南提督。光绪十六年(1890)担任福建建宁总兵,次年病逝于任上,归葬衢县高家划塘船村。他一生驰骋鏖战,屡建奇功,深受左宗棠的赏识与倚重;既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事,也为捍卫国家疆土完整、守卫台湾宝岛建立了卓越功勋。被清廷授予“冲勇巴图鲁”(蒙语意为“勇冠三军”)称号。被国学大师俞樾誉为晚清“中兴名将”。罗大春病逝后,俞樾写长联以寄哀思:

崎岖百战后,飞扬大纛高牙,浙闽草木,都仰威名,犹不忘严陵城外,数载艰难,往事重提,示我亲编思痛录;荏苒廿年前,省识轻裘缓带,褒鄂英雄,更饶儒雅,试回忆望海楼头,一樽谈笑,旧游如梦,哭公兼恸对床人。

据记载,光绪八年(1882)春末夏初,罗大春陪儿子从衢州到省城应试,见西安学子大多肩挑背扛行李,一路跋涉,到杭州后居无定所,“屋舍尤以少居奇。”即便是找到住店,也大多离杭州贡院三五里地之外,一个狭窄的房间要挤数人,天热加上湿气薰蒸,以致有的考生得病。且乡试时,“每值槐黄,百物腾贵”,“士人积数年之谷,节食缩衣,以付之一掷者,比比皆是”。而经济发达的府县,大多集资在杭州建会馆,供本地学子寄宿,安心应试。“窃目击而心焉惘之”,罗大春悲悯满怀。这年冬天,罗大春休假回衢州,向地方官员和士绅倡建会馆,既减轻学子的旅费负担,也为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食宿环境,得到众人响应。

罗大春是贵州人,为何落脚衢州?其在《西龙会馆告竣请绅士公议善后》中自述,“春自壮岁移师入浙,曾于龙邱置宅一区,买田数亩。”大致在咸丰同治之交年间(1861年前后),时任清军参将的罗大春因征伐太平军来到浙江,在龙游置宅买田,并将其父及儿子等家人接来居住,后侨寓西安县城,从此寄籍衢州,视衢州如家乡。他从陪儿子杭州应考中切身感受到,“然海内肃清(指太平天国起义)已二十余年矣,期间各邑试馆,或创立焉,或葺修焉,皆焕然一新,惟西龙两邑盖缺如也。”罗大春深以为忧。

光绪五年(1879)8月,罗大春在湖南提督任上,上奏请求募勇练兵,不知何故被清廷革职。于是,“军门解组归,践前约,卜地于会垣之东,鸠工庀木,阅四年,而馆成。”

光绪11年(1885)农历四月,会馆楼上楼下客房40间、厨房10间落成。适逢乙酉科乡试,迎来首批西安、龙游应试学子入住,“上届乙酉宾兴,两邑人士麋集于斯,均称便焉。”至次年,因会馆无前门,于是又化洋钱1000元,“新造客厅3间,添造平屋10间”。前后两次建设,罗大春耗资鹰洋3100元。

会馆建成后,罗大春认为自己最早是在龙游生活,后移居衢州,无论是短期调任或长期赋闲,常来往的多是西安、龙游人士,对两地都很有感情,于是向知府提议,将新建会馆命名为“西龙会馆”,并委托衢州知府伍桂生撰写碑文,龙游知县高英书丹(用朱砂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用于碑刻勒石)。这充分体现了罗大春对“西龙会馆”命名的深意,也得到了衢州、龙游两地最高长官的大力赞同。《西龙会馆碑记》共550余字,记述了会馆的创建经过,也对罗大春造福一方的善举给予高度赞扬。

为维持“西龙会馆”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罗大春亲自撰写《西龙会馆告竣请绅士公议善后》一文,要求地方士绅“刊碑记以垂久,议章程以善后”,做好会馆后续的长效机制。光绪十四年冬天,立碑于会馆门房西首壁上,在“告竣请绅士公议善后”文末列有总理西龙会馆事务的地方绅士名单,西安县为余文蔚、王焕、陈晋卿(同治十一年岁贡)、郑锷(民国《衢县志》著者郑永禧之父)、罗道权(罗大春之子),龙游县为叶元祺(社阳大公殿人,同治十二年拔贡,龙游凤梧书院校长)、余跃龙(光绪六年恩贡,曾掌教金兰书院)。

在为《西龙会馆碑记》丹青后的次年正月,高英离任龙游,先后担任杭州东塘海防府同知,外务部浙江宁绍道台。他离开龙游后,俞樾撰文并书丹《龙游县知县高英实政记》,士民在凤梧书院立石讴歌,纪其绩。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至十月,高英署台州知府,为第一次“海门教案”的主要经办官吏。光绪三十二年初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