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掌故

余氏家族三执凤梧

◎慧一文

凤梧书院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知县秦淳熙、教谕孙仁寿有始创之功,与龙游高阶余氏家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据史料,入赘高阶余氏的王宝华系书院第一任掌教,“曾掌教凤梧书院七载,一时得甲榜者如霞浦、镜波等皆出其门,后选四川名山县,乃辍讲”。镜波乃余绍宋曾祖父余恩鑅。余恩鑅或是凤梧书院第一届学子,因为他于道光二十三年优贡,次年为乡试举人。余氏族人首次执掌凤梧书院者便是余恩鑅。余恩鑅于道光二十五年春闱报罢,因盘缠用尽,徒步数千里归家,“掌教凤梧书院及江山文溪书院者二年”。后复赴京,开始数十年的宦游生涯。告老回籍后,余恩鑅仍心系凤梧书院。光绪十三年,年八十的余恩鑅重游泮水,再一次走进凤梧书院。

余恩鑅从政海阳,位列晚清五位廉能县令。龙游著名的“滋福堂”商号即为其始创。

余恩鑅还有修志之举。咸、同间,龙游罹兵祸至剧,城内一片废墟。乱定后,全县仅存《康熙志》一部,余恩鑅曾借读之。光绪初年,余恩鑅归田后便有了修志之愿,但当时知县陈瑜乃一庸吏,并无意修志。年届八旬的余恩鑅担心《康熙志》孤本丢失,便与同族子春商议捐资重刻。今世通行本便是此稿。子春为余恩鑅堂侄,当时为黔省安顺府知府。此重刊本卷首有衢州知府刘国光的《序》及余恩鑅的《重刊序》。余恩鑅议修志未成,但若无重刊,则至民国时余绍宋重修《龙游县志》无所藉。

余恩鑅甚爱玄孙余绍宋。余绍宋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癸未生于衢州城,当时余恩鑅已卸官。余绍宋自五岁识字,七岁入家塾受书。课余时,余恩鑅必命其温习,又常与其讲一些先贤故事,并且大多涉及龙游乡贤,如吕防罗鸡得金,如忠肃公化龙枕鼓等。余绍宋十岁时,余恩鑅去世。余绍宋随祖父、父亲送丧,第一次踏上龙游故土。

余氏家族再次执掌凤梧书院已是光绪二十年。咸丰年间遇战乱,凤梧书院无山长,学风不振。光绪二十年,知县邹寿祺聘余庆椿为凤梧书院山长。

余庆椿,字延秋,为余恩鑅次孙,幼从祖训,习《说文》《尔雅》,精通经学掌故,词赋及古近体诗别有风格,二十四岁后游学四方,学益精。余庆椿任职书院,从学者甚众,学风开始好转。后因丁父忧,余庆椿哀痛过度而致病,不久亦去世,年仅31岁。那一年,十三岁的余绍宋曾随父亲余庆椿侍居凤梧书院半年。这期间,余绍宋始得渐通故乡俗语,渐知留心乡邦故事。当时父亲常与人谈起县志年久失修之事,担心文献散佚,并商讨修志。余绍宋不知其意,父亲告诉他,方志乃一县宝书,云云。这个经历深深地烙进余绍宋的心里。

甲申年(公元1944年)二月,避日寇闲居沐尘的余绍宋重游凤梧书院。他在《寒柯堂诗》集中录入《重过龙游旧凤梧书院感赋二首有序》:

五十年前先君为是院山长,绍宋随侍肄业于此,今改为县署,非复旧观,惟先君所书敬业堂犹存,又予幼时读书处尚如故,追怀旧事不胜悽感,因有是作。

风物萧然未尽更, 那堪回首幼年情。

修名未立真惭负, 空对楹书泪暗倾。

敬业堂前始学书, 殷殷庭训等璠玙。

自伤五十年功力, 仰视风规总不如。

而今, “敬业堂”已不存,凤梧书院遗址也不能确定了。

余氏家族第三次执掌凤梧书院是余庆龄。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规定学习年限小学九年(初等五年,高等四年),中学五年。同年,凤梧书院改立凤梧高等小学堂,作为办学示范,为龙游县创设最早之学堂,堂长由余庆龄担任。余庆龄,字与九,是余绍宋最喜欢的四叔。

学堂讲求新学,但办学经费却非常困难。自知县张炤去世后,龙游公租悉归县丞、典史分收,而他们把租金之半归入私囊。余庆龄多次提出不许县丞、典史经收公租,但无果,不得已请于道府,才改归地方绅士经收,于是设公租局于学堂,以租金充学堂经费,也就是后来的学款。光绪三十一年,龙游知县葛锡爵聘请吴际元为凤梧高等小学堂副办。光绪三十二年余庆龄中岁贡,是年冬乃辞去堂长之职。

当时,凤梧高等小学堂有学长一席,略同于助教,二十一岁的余绍宋承其乏,居学堂半年。也就是说,余绍宋既是凤梧书院的学生,也是凤梧书院的助教老师。在这半年时间里,余绍宋有机会与龙游乡贤交游,偶得一些旧事遗闻。后来他又听四叔讨论过修志之事,有感于中。或可以说,余绍宋后来编纂《龙游县志》,起因在凤梧书院。

2021-01-04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76199.html 1 3 余氏家族三执凤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