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海
我的老家离马叶村有二十多公里,小时候就听大人说,每年农历十月廿六马叶交流会,非常热闹的。2006年6月,我调到詹家镇政府工作,才结识了马叶村。
马叶村位于县城以西约十二公里,属詹家镇管辖,东与姜家村交界,南、西分别与衢江区的高湖村、坎高村毗邻,北临衢江,与小南海镇双潭村隔江相望。作为一个村庄的存在,马叶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1000年了。
马叶村因马、叶二姓族人聚居而得名。民国《龙游县志·氏族考》载:“马氏亦吾县旧族也,天骥以前不可考。范坦一族,则天骥同祖弟天骐,仕宋为迪功郞,始卜居今里为其始祖。时与同里叶宝比邻相契,其后子孙繁衍互通婚姻,人号其村马叶云。”历史上马叶村曾一分为二,有马一村、马二村,两个村仅一街之隔,分属衢县、龙游县管辖,因此有“龙游人演戏衢县人看”的说法。
进入马叶村,村口有一棵700多年的香樟,它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村民。沿着村内一条溪滩石头铺就的古街,迄今还可看到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民国时期遗存的古民居,虽然墙体有点歪斜、墙皮脱落,但仍能分辨出那是典型的徽派风格的建筑:从远处便可看见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跨入大门后的天井、冬瓜状的大梁、雕刻精致的牛腿,等等。一户门上有匾“君子攸处”,系余绍宋先生当年应马叶朋友所邀,来马叶庙会看戏后,临别时为该屋原主人所题。
马叶村最著名的建筑应是进士厅和马氏宗祠。进士厅系叶仕魁故居。叶仕魁,字子先,号朗薇,崇祯九年丙子岁(1636年)中浙江乡榜,崇祯十三年庚辰岁(1640年)春闱二甲二十三名,曾任江西南昌府进贤县知县,南昌府礼部仪制司主事。叶仕魁中进士后,马叶北门建有进士坊,而以树德厅为进士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一面墙体倒塌而被拆除。其父叶有芳,字蕙宝,诰封文林郞,曾任钦差提督军务、巡抚浙江等处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马氏宗祠现已迁建在鸡鸣山龙游民居苑内,宗祠内原有戏台一座,余绍宋先生当年撰有楹联,颇有意味:“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看戏不知做戏苦;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另外一联:“前者欢迎后出席,此番唱罢彼登场”,两联既包含着对梨园弟子辛勤劳动的体恤之情,又蕴含着世态和人生哲理。
历史上马叶交流会颇负盛名。据当地长者介绍,南宋年间,马叶人将农历十月廿六这一天定为祭祖日,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宰羊、蒸发糕、做葱花馒头,像迎接过年一样忙碌。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乘船经过马叶时恰逢十月廿六庙会,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各个摊位上的货物琳琅满目,唱戏耍猴的、算命看病的各行各业的人汇聚,好一派热闹的景象。乾隆好奇,微服私访,问明成因,随后令县官将马叶庙会的情况报送朝廷,还在村内的一座观音寺烧了几柱高香。乾隆回京都后,颁下一道圣旨:“马叶庙会、欢庆三天”,从此马叶庙会便由原来的一日祭祖改为三天的庙会,一直沿袭至今。说来也怪,自从皇上到过马叶后,龙游及邻近的衢县(旧称西安县)一带,一直风调雨顺,庄稼连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为了感恩皇上,马叶人便将观音寺改名为灵显寺。村内先后建起了马家厅、叶家厅、六凤厅、桂花厅、孝厅等九厅,还挖了十三口水井。据说,文武官员经过马叶时,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规矩。在詹家镇工作期间,有次下村,我还听过这么一则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某上海知青下放到马叶村,报到当日正值农历十月廿六,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第二天、第三天也是如此,他便在第三天晚上给父母写信,告知父母,马叶村和南京路一样热闹,请父母放心,云云。结果,信还在路上,第四天交流会散去,马叶村恢复了往日的冷清,上海知青的心也顿时冷了。此事成为当地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
马叶还有红色故事。解放前,方杨生、汪鸿才等三人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贡献。解放初期,一批热血青年踊跃参军,投身到保家卫国行列,叶贤亮在参加江山县(现为江山市)剿匪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夏永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捐躯。
马叶烤饼和馄饨是当地的两大美食。烤饼也叫烧饼,因饼要贴在炭炉壁上烘烤,所以叫烤饼更为恰当。烤饼以白面、葱花、猪肉为原料,并可按顾客爱好加入霉干菜、榨菜等。将葱花、猪肉包进白面,封口后用手掌将面团压平约三、四毫米的厚度,然后贴在特制的炭炉壁上烘烤,当面团转至金黄色、香味飘溢时即可出炉食用。马叶馄饨有百年历史,传至马小明,已是第五代了。如今,马小明的馄饨店已开到龙游县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