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渭
楚国为什么要攻灭徐国?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有一段阴森森的对话:眼见得徐国日益强大,各诸侯国纷纷依附徐国,王孙厉对楚王说:我的王啊,你不去征伐徐国,总会有一天你就得向徐君朝贡。楚王说:偃王是有道之君,好行仁义,是不可以讨伐的。王孙厉说:我听说,大对小、强对弱,就像石头砸蛋、老虎吃猪,有什么可疑虑的?何况徐偃王不修武备,文德也没到极高境界,现在去打徐国一定攻无不克。于是楚王决定攻打徐国。此事发生在周穆王三十五年。
徐偃王得知楚国出兵前来攻打,叹息说:“吾闻,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北宋《徐氏谱》)于是弃君位逃走。偃王认为,楚国之所以前来攻打,只是跟他个人过不去,而战争是会死人的,“偃王仁,不忍斗其民”(西晋张华《博物志》);他不当徐国国君了,楚国自当罢兵息战了。然而,楚国没有因偃王弃位而退兵,还是把徐国灭了。
楚灭徐之说,可信度比较高。《竹书纪年》曰:“穆王三十五年,荆人入徐。毛伯迁帅师败荆人于涕。三十七年,伐楚;是年,荆人来贡。”按此记载和相关史籍记载,楚国攻打徐国时,周王朝即派毛伯迁率领军队来救徐国,只因救援不及,毛伯迁转而去讨伐楚国,在涕这个地方把楚军打败了;过了一年,周王朝又兴师伐楚,直至楚国认罪进贡。涕,在今河南省浚县。偃王弃位之后,周王朝封偃王之子宗为徐国国君,恢复了徐国,这也是非周灭徐而是楚灭徐的一个明证。
徐偃王“因仁失国”,历代对此多有握腕之叹。然而,唐代韩愈却不以为然,他在《衢州徐偃王庙碑》一文中,将同为嬴姓之国的徐、秦作了比较:徐以仁,虽偃王失国而其子孙复得国,使徐国历史绵延至千百年,且嗣后子子孙孙繁盛;秦以暴,将六国收归囊中占有天下后,却仅二世而亡,而后代也凋零。此可谓公允之论。
徐偃王当国,给徐国带来了繁荣,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在周边营造了相对祥和安稳的国际环境,赢得了国内国际广泛的信赖和尊重。应当说,他是“以仁治国”理念的试行者,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徐偃王以一国之尊,在强敌来犯之时不顾一身荣辱得失,为免百姓遭战乱之灾而毅然弃位避战,应当说他是“以民为本” “民贵”思想的真正履行者,其品德弥足珍贵。
仁义的力量很强大,徐偃王因之而使徐国强大并赢得崇高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仁义的力量是脆弱的,至于偃王临终有失国之痛:“吾赖文德而不明武备,好行仁义之道而不知诈人之心,以至于此。”(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后人对徐偃王失国之事件也有诸多评论,东汉王充在《论衡·非韩》里所说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养德者,养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贤;养力者,养气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谓文武张设,德力具足者也。事或可以德怀,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徐偃王修行仁义,陆地而朝三十二国,强楚闻之,举兵而灭之。此有德守,无力备者也。夫德不可独任以治国,力不可直任以御敌也。韩子之术不养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驳,各有不足。偃王有无力之祸,知韩子必有无德之患。”其中所说“韩子”是指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王充的观点简言之:治国之道文德、武力缺一不可,否则就会遗患无穷。后人从徐偃王失国事件总结了颇多教训和经验,这也是徐偃王留给后世的一笔丰厚财富吧。
徐氏南迁
偃王弃国而走,去了哪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周楚联军攻徐时,偃王就被杀了。又有一种说法:楚兵对徐偃王穷追不舍,一路追杀,结果徐偃王跳海自杀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罗斌(Robin McNeal)先生在浙江建德寻访徐偃王踪迹时还听到一个传说:徐偃王和妻子及毛、杨、魏、蔡四大将军在建德一座山里与楚国追兵拼战,不敌而被杀。更多的说法是:徐偃王逃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隐居起来。对此,西晋张华《博物志》、南朝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等都有记载,彭城因之改名徐州,而东山也因此改名徐山。唐代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则认为:“或曰徐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而之越之隅,弃玉几砚于会籍之水”。按此说法,偃王可能未去彭城,而是直接到了越国。偃王到越国又去了哪里?一说去了甬东,即现今舟山群岛,一说到了现今的龙游。还有偃王先去彭城又到越地之说。晋代司马彪《郡国志》、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明代李贤《大明一统志》等也持偃王逃战至现今的浙江的说法。据清徐时栋《徐偃王志》,嬴诞去世后,跟随他的大臣上谥号“隐王”。古谥无“偃”,或因“隐”“偃”音近,乃以“隐王”为“偃王”,此系徐偃王之“偃”的第三种说法。
徐偃王南迁为南方带来了文明。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徐偃王南迁之时“百姓随者万余家。”数以万计的民众跟随徐偃王南迁,应当说这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次人口大迁徙,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成了中原文明和徐国璀璨文化的播种者。据考古,现今安徽、福建、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发现有大量徐国的文物,如徐王鼎、徐王庚儿钟、徐伯鬲、徐偃侯旨铭等,其中包括生产、生活、祭祀等方面的器具。江西靖安和高安、江苏丹徒和六合、浙江绍兴等地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等文物,其所展现的古徐国的灿烂文化绽放着不朽的光芒。而浙、赣、闽、皖、苏范围徐偃王城池、行宫、防地、墓碑以及带有“徐”字样的地名繁多,这正是徐偃王南迁之后留存的印记。至于纪念、祭祀徐偃王的祠、庙、殿更是遍布,这又是徐国文化的一种留存,同时寄托着人们景仰徐偃王的深厚情怀。
浙江大地,徐氏人口众多。历朝历代,杭、嘉、温、台、衢等地区有关徐偃王的遗存及传说甚多,供奉徐偃王的庙宇也相当密集,其中以衢州市龙游县为甚。至清代,龙游供奉徐偃王的庙、殿多达五十余座,种种变故被毁后,近年来复建的庙、殿也有约三十座,而徐更是龙游县第一大姓。何以如此?龙游县溪口镇灵山为南方徐氏发祥地,这是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中国南方地区乃至东南亚徐氏族人所公认的。
徐偃王避战南迁而失国,徐国公室族人乃以国为氏,奉徐偃王为嬴姓徐氏始祖。如前所述,徐偃王南迁之地有多种说法,迁居龙游灵山之说是其中一种,也并无确证。既如此,龙游灵山何以为南方徐氏后裔公认为发祥地?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徐元洎南迁。徐元洎,字文副,生卒年不详,于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卜居太末县泊鲤,即现今龙游县溪口镇灵山。
徐元洎于汉元帝建昭四年(前35年)任江夏太守,至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升迁为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元洎何以南迁?1991年新编《龙游县志》载:“汉徐元洎,成帝时江夏太守,避王莽之乱,于汉阳朔二年(前23年)自江北迁徙太末县城南泊鲤村(今灵山),其后世系累叶相接,遍布县境。自元洎始,迄今六十四代。”该志所载,应本于《龙游灵山徐氏宗谱》。徐元洎迁太末泊鲤之说,也多见于浙江各地徐氏谱。遂安《龙峰徐氏族谱》有北宋赵抃序,序曰:“汉江夏太守元洎公,先居丹阳,后避王莽,渡江下车姑蔑城”,云云。太末、姑蔑,龙游古称。但元洎为避王莽之乱徙居泊鲤之说不经推敲。王莽于公元前二十二年二十四岁时始为官,任黄门侍郎,此后一直以谦谦君子面目示人,勤于政务,严于律己,礼贤下士,即便封侯居高位依然如此,是朝野倚重的周公式人物,其时被公认为是挽救汉王朝危局的不二人选,至平帝(公元1年至5年在位)死才做了假皇帝,公元八年末乃篡汉建新。白居易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由此诗可知,王莽是因为篡汉而且建立新朝后又施政失败而被盖棺论定为“乱臣贼子”的,而汉成帝阳朔二年元洎南迁泊鲤之时在王莽建新朝前三十余年,其时王莽尚未出仕,故元洎迁居泊鲤非因王莽之乱。元洎因何南迁?因缺史料无从确知,或为成帝不君,政局呈乱象,元洎预感宦海凶险,于是弃官南迁。
据龙游灵山、溪东以及丽水地区各地徐氏宗谱,汉成帝阳朔二年五月初四日,元洎自丹阳(现属江苏镇江)渡江,一路寻访先祖偃王遗迹,经现今的东阳,又步行至义乌,得悉偃王曾隐居于太末,于是潜行而来至泊鲤,自此与妻王氏定居于此,并建徐偃王庙。泊鲤之西有泊鲤山,元洎定居泊鲤后改称为徐山,而又因徐偃王庙颇有灵验,人们求子得子、求雨得雨,护佑一方,徐山因徐偃王庙之灵而改名灵山,泊鲤溪得名灵山江,泊鲤村为灵山村,田畈也得灵山畈之名。
元洎迁居灵山后,在二千年漫漫历史长河中,子孙繁衍,散居华夏各地,且人才俊杰辈出。龙游古代有龙丘苌、徐伯珍、徐安贞“三贤”,其中南齐徐伯珍、唐代徐安贞皆为元洎后裔,分别为元洎十五代孙、二十一代孙(以元洎为第一代)。衢州有抗金名将徐徽言,受封忠壮公,自宋以降,历代祭祀不绝。徽言为元洎三十七代孙。据查阅诸多宗谱,全国有十六个省(市)有灵山徐氏迁入始祖。因徐元洎定居及其后代繁衍生息,现今灵山多有徐氏遗存,比如徐氏古井等,而带有徐字的地名也多,如上徐、下徐、五里徐、徐家、徐山、徐山路等。徐元洎实为南方徐氏“过江始祖”。
二,韩愈撰碑文。唐代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衢州刺史徐放重修灵山徐偃王庙,韩愈应邀撰写碑文以记其事。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历史尤其文学史地位崇高,他为灵山徐偃王庙作文,加重了灵山徐偃王庙在徐氏族人中的分量。现此碑文尚存半截,珍藏于衢州市博物馆。
三,袁甫请封。袁甫,字广微,鄞州人(今属宁波),生卒年不详,南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进士第一,于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任衢州知府。理宗宝庆三年年终,灵山徐偃王庙因居民家失火被殃及而焚毁。袁甫闻此,即拨专款并发动、组织民众重建徐偃王庙。此前,袁甫应灵山百姓所请,上表朝廷为徐偃王请封。及至庙重建告竣之时,朝廷圣旨到,加封徐偃王为灵惠慈仁圣济英烈王,妻姜氏为协济夫人,子宗、衡、明分别为祐顺侯、祐德侯、祐泽侯。始祖得朝廷加封,对于徐氏族人来说也是一件大事,而加封之事发生在龙游灵山,故龙游灵山在徐氏族人心目中的分量愈加厚重。
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徐氏发祥于龙游灵山,这是为各地徐氏宗谱所确认的,而其缘由在于近三千年前徐偃王之南迁,其直接根由在于二千多年前徐元洎追寻始祖偃王而卜居泊鲤。可以说,徐偃王南迁事件在此后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但促进了华夏大地南北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大融合,同时也促使嬴姓徐氏族人在南方扎根、繁衍和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