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傅程 夏天谷 毛文铖
在罗家乡荷村村,有一名“外来媳妇”——陈洁华,她从完全不懂茶叶到成为茶叶专家,带着乡亲们捧出了一盏“黄金茶”。
网络情缘
清明后、谷雨前,是罗家乡的龙游黄茶大量上市时。又是一年采茶季,茶农们也迎来了最忙碌的时节。每天天不亮,附近的村民就早早出门,背着竹篓,或手提、肩挎竹篮,来到陈洁华的茶园,巧手翻飞间,茶芽便迅速地被装入篓中。而另一边由陈洁华创办的云鼎合作社内,炒茶机器轰鸣不停……
采茶、烘干、炒制,陈洁华熟练的样子,让人很难想象十多年前的她根本没怎么接触过茶叶。1984年出生的陈洁华,是广东省肇庆市人。“我们那里茶叶很少,只有节假日,家里才会买一二两茶叶来。”
没想到,一场网络情缘,让她找到一辈子的伴侣,还让她找到了一辈子的事业。
“我和老公是网恋,很巧的是,当时他也在广东工作。”两人工作性质相似,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2007年,陈洁华与刘尉兵结婚。2010年,夫妻俩商量后,回到了刘尉兵的家乡龙游。
千里之外的龙游罗家,对陈洁华来说,一切都是未知数。燃眉之急的是,两人当时就要决定到罗家后的生计。“要不就做茶叶吧,我们罗家是龙游黄茶‘中黄3号’的发源地,各级领导来过罗家调研,提出要发展我们本地的特色产业。”就这样,刘尉兵一头扎进了茶产业里。
初尝龙游黄茶第一口,也让陈洁华惊艳,独特的香味,让她相信黄茶一定会有前景。因此,学会计出身的陈洁华,一边帮衬、支持刘尉兵发展黄茶事业,也一边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担任了村会计。“村里的工作真的很有魔力,我只做了三个月,就学会了龙游话。”她说很庆幸自己能够嫁到这里来,没嫁错,“有好山好水好风光,村民们朴实、民风又好。”
夫唱妇随
万事开头难,现在面前这一片看起来整整齐齐、“风风光光”的茶叶园,在一开始时,带给他们的却不是收获……
没有经验、没有销路、没有源头的“三难问题”摆在他们眼前。做黄茶的人很多,做得精的人却不多。看着人家的收成,陈洁华夫妇俩也急在心中,“最难的时候,每天价值1万多元的干茶都积压着,连续滞销30多天,全部家当都压在这上面,很想放弃。”
茶叶事业看着美好,可谁明白茶农心中的苦?陈洁华不禁感叹,不仅耗费钱财,还耗费心力。最忙的时候,觉也睡不好,每天晚上加班加点加工茶叶,一大早又要赶到茶叶市场中去促销。
但刘尉兵却铁了心,“这是我们罗家乡的特色产业,肯定有前途。”在丈夫的感染下,陈洁华也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
2015年,在乡党委政府的鼓励下,陈洁华夫妇俩与朋友联合创立云鼎合作社,引进了专业的制茶机器,极大地提高了黄茶的加工速度,而且附近村民要是有需要加工的茶叶都可以拿到陈洁华处加工。
2018年,县委、县政府也相继出台《龙游县加快龙游黄茶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扶持政策,助推黄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村里也请来了专家团队,通过开展培训、帮助销售,陈洁华也搭上了这辆“开往春天的快车”,成为一名真正的茶叶专家。
倾囊相授
专业化培训,让陈洁华的茶叶打开了门路,找到了销路,走上了致富路。采茶旺季时,一天有30多名采茶工在她家采茶,每人每天可以赚200至400元。荷村村民华瑞美就是其中一员,“老板娘对我们很好,每天还给我们烧饭。”现在能在家门口赚到采茶钱,她感到很满意。
华瑞美一直生活在荷村村,之前也出去打过工。她说:“出去打工太辛苦了。以前,村子里有许多村民都在这个时候去松阳等地采茶,一天大概150元的工钱,不管下雨或晴天,都要出工。现在好了,我们村子也发展起来了,连环境都越来越好了。”
同时,看到陈洁华的收获,附近的村民也跟着一起种植黄茶。作为一名村干部,也是一名“老茶农”,陈洁华为避免他们走弯路,也将自己多年来的种茶经验倾囊相授。什么时候该打药、什么时候该除草,只要茶农有疑惑,陈洁华就帮助他们解答。
荷村村村民傅小妹家中有一亩闲田,也在陈洁华的帮助下种上了黄茶。“收益还不错!这段时间因疫情的原因,很多茶商进不来,陈洁华还会给我们联系销路。”
去年,陈洁华将云鼎合作社进行升级,与专家团队共同努力,成功办理SC食品生产许可证,将黄茶品质进一步提高,使得慕名前来收购的茶商也越来越多。陈洁华还将这种资源进行共享,把周边的村民介绍给茶商,帮助他们更好地销售黄茶。如今,这位荷村村的“外来媳妇”,正靠着她的巧手、巧思、巧干,带着大伙儿,把罗家本地的一片黄茶,”泡“成了共富路上的一盏“黄金茶”。
“下一步,我想以电商为途径,拓宽销售渠道,把好品质的黄茶推荐分享给更多的人。”陈洁华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