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晓龙 王力
今年以来,我县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下,将“小县大城·共同富裕”作为缩小地区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不仅在县城拿出好地段,提供公寓式安置,还在集镇打开了迁建安置的通道,让农户真正实现“聚得下、融得进、富得起“。近日,喜讯传来,全县农户集聚已突破5000人。本期“对话专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小县大城 ·共同富裕”专班。
走进城东新区文成安置小区,看到二期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完成80%,即将进入到装饰装修阶段,三期项目也已完成了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的招标。这是我县“小县大城 共同富裕”农民集聚转化的安置小区之一,截至目前,2批共计1400余户农户选择这里成为他们未来的心仪家园。未来,这里将成为我县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再提升,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再优化的典型经验。
记者:农民在推进“小县大城”的工作能得到哪些实惠?
县“小县大城·共同富裕”全域土地整治工作专班专职副主任 王敏:推进“小县大城”工作对农民是有重大利好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得到提高。以新房增值提高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同时通过就业帮扶,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借助“两山银行”的保障,对原有的生产资料,流转以后一部分的收益。二是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安置小区都是以未来社区的理念进行打造,提升品质,方便群众生活,改善农户的居住环境。三是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我们配套了“暖心十条”政策,涵盖了就医、就业、就学多个方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记者:在推进“小县大城”的工作中,采取了哪些创新方法?
王敏:我县作为山区26县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探索走出一条“小县大城”集聚共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发展新路径。一是政策有力,推出公积金覆盖范围向农业转移人口延伸,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公积金贷款优惠;二是安置有面,新增迁建式安置模式,设立镇级安置点,允许农民跨村、跨乡镇集聚;三是“数字有效”,依托“龙游通”APP平台,整合数字资源,打造“奔富通”数字运用,助力农民集聚,构建“一屏掌控”动态场景,实现全流程、全周期管理;四是共富有成,全国首创以耕地管家、共富大楼为特色的土地收益模式,促进个人和村集体长期获得收益分红。
记者:我们计划未来在哪些方面发力,来助推“小县大城”工作更好地取得实效?
王敏:“小县大城”工作的下半场,主要是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集聚发展、以城带乡;二是坚持安置优先、保障住房;三是注重宜居宜业、优质服务;四是坚持数字引领、深化改革。我县提出奋力打造山区26县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我们相信通过“小县大城”农民集聚转化这项工作,我县将在人与城和谐共处、产与城深度融合、乡与城互促并进等方面持续探索经验,示范引领全国山区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