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龙游·姑蔑古国

姑蔑新考

●郑泉生

由于历史的湮没,“姑蔑”或隐或现,史学界对此有多种说法,最有代表性的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姑蔑有独立的军队,多次联越作战,作为一个中小国家的确存在。特别是随着考古的新发现,长江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作为国家存在的佐证显得有力了起来。第二种观点,认为姑蔑作为相对独立的中小邦国不存在,他只是越国的附庸。第三种观点,认为姑蔑国根本不存在。到底“存在、相对存在、不存在”,笔者认为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地下发掘会给人们一个肯定的答案。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是中华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通过我们认真的研究,使中华上古文明史更加清楚,再现完整的中华魂,的确意义十分重大。再现完整的中华魂,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就整个民族而言,需弄清大的主杆,各地需弄清小的分枝,如此才枝繁叶茂。

对于姑蔑的研究尽管资料十分匮乏,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史料我们从中可得到两方面的收益。其一,从一些零碎的直接资料,加以综合分析,逐步丰富观点。其二,从大量与之相关的资料,加以辩证地分析,得到相关的佐证。本文根据上述思路,围绕姑蔑研究,谈一些相关的问题。

一、“姑蔑”上古时期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有纪年的历史可上朔到四千年前,即公元前2000年。夏启建立了夏朝,它标志着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基本结束。这种过渡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有一千多年的时间。这段历史时期,从私有制的出现到阶级的形成,历史上称“农村公社”,国家的雏形于此酝酿而成,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由,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交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人口的迁徙,这种交流与人口的迁徙给相对落后的地区带来历史性的跨越。姑蔑的历史发展在这种冲击之下,追赶历史的步伐。这其中有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汉书称“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寻百里之国万区”。《易》称“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书》也称“协和万里”。这个时期的“百里之国”当然不是现在意义的国家,它是从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演变而来的农村公社,全民议事制也蜕变成贵族首领议事制。大约公元前3000年,尧执政时期,中华大地遭受空前的水灾,“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后来大禹治水,水患平息,又把中华划为九个州。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九州区域概念的确定,至少可说民族文化区域概念的确定。在九州之国之内,无数独立的行政主体交流更加密切。另一件影响至深的事件是炎黄二帝与蚩尤逐鹿中原。据古书记载,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的部落。在陕西一带有姬姓黄帝部落和姜姓炎帝部落,他们之间世代通婚。在晋、冀、豫交界的地方有九黎部落,他们的酋长名蚩尤。炎、黄部落曾和九黎部落发生过激烈的军事冲突,黄帝战胜了九黎,蚩尤被杀。九黎部落战败后,由黄河流域向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以至珠江流域大迁徙。古书称:“蚩尤善其金。”九黎部落掌握了原始的冶炼技术,人口的东迁,带来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从龙游以及周边出土文物看,在商朝就掌握了原始觉器的技术,与北方地区在同一水平。姑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变化,从历史的折射看出是具有跨越性的。“姑蔑”又称“姑妹”,“姑蔑”、“太末”为“姑妹”古代读音的转变,是同一层面的含义。《左传》称:“无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疏》称“父之妹为姑妹”。为什么把国号定为充分女姓化的名字,姑蔑国是否有由女性掌握的历史,到目前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在姑蔑地区女性在经济分工中是占有十分重要地位,是采集还是养殖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考证。这个地区由于外界的影响由母氏社会向农村公社变化进入一个突变的状况。

二、“姑蔑”与楚、吴、越的关系。

夏启建立夏朝传十七世,471年,后为商灭,商朝也传十七世,496年。商后为周朝,实际起作用是西周时期。不论是夏、商、周,真正权力控制范围,只在黄河流域,到了西周后期才发展到淮河流域。这段时期,中华民族融合的速度相对缓慢,到了春秋时期融合开始加快。周朝前期,新王朝为了组织有效的权力管理,进行了大分封。古书载“爵分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有千八百国。”这里的国应该有所区别,在周朝控制之下的一些小国,没有独立的军队和司法制度,不是实际意义的国家,只是领地而已,不在周朝控制范围的国基本上可称为实际意义的国家。到了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相互吞并加剧。《汉书》载:“周室既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相吞并,数百年间,列国耗尽。至春秋时,尚有数十国,五伯迭兴,总其盟会。”春秋时期“姑蔑”是否存在,只要我们认真地考察与其相邻的三大国-楚、吴、越的关系,就可清晰地看到它的端倪。

相传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是季历的哥哥,季历的儿子昌,也就是以后的周文王。《史记》载大王欲立季历与昌,于是太伯、仲雍(太伯的弟弟)二人乃奔荆蛮(楚国与越国交界处),自号句吴。春秋前期和中原各国没有什么来往。公元前583年,晋采纳从楚逃亡到晋的申公巫臣的策略,扶植吴国以制楚,晋派巫臣到吴,把中原的乘车、射御、战阵教授给吴人,又“教之叛楚”。从此,吴果然开始扰楚,属于楚的一些蛮夷也渐被吴吞并,吴逐步强大起来。

相传越国是大禹的苗裔,封于会稽,以奉守大禹的陵墓。经过二十世,到了允常手中强大起来,和吴国相互攻伐,他的儿子勾践自立为越王。

相传楚国是黄帝的后代。周成王时封以子男的爵位,领土在湖北的枝江县。在晋文、襄称霸期间,楚不敢与晋争锋,只能向邻近的小国寻衅。先后灭掉了江(今河南汝宁)、六(今安徽六安)蓼(今河南固始)等小国。经过楚庄王的治理,楚国变得强大起来。

楚国、越国、吴国有三次大的战争。由于战争的发展,姑蔑界于三国的环抱之中,三次战争都给姑蔑决定性的影响。

第一次战争,吴攻陷楚国郢都,促使姑蔑与越国的结盟。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杀王僚自立,即吴王阖闾。此后,逃亡于吴的楚臣伍员受到阖间的重用。他建议吴王把吴军分成三部分,每次出一师以击楚,如此轮番的扰楚,便可削弱楚人,而后以三军攻击,一定能把楚打败。吴王接受了这一计谋,果然从楚昭王即位之后,“无岁不有吴师”,使楚疲于奔命。公元前506年,吴大举攻楚,吴军溯淮而上,转战于小别山、大别山一带。吴与楚战于柏举(今湖北府城),楚军失利。从攻楚以来吴五战皆捷,吴军遂攻入郢都(今湖北江陵),昭王奔于随(今湖北随县),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把吴军逐出楚境。吴国长期黩武,引起了邻国的注意。姑蔑与越国结成了同盟军。

第二次战争,吴越战争。越先胜后败,最后大胜灭吴,而胜利之师的姑蔑沦为越国的附庸。《中国史纲要》载:“与吴相毗邻的越国,乘吴忙于攻楚之际而经常去袭击吴。公元前496年,吴伐越,战于槜李(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间负伤而卒。”吴国王孙弥庸父亲死于这次战争或以前越军的袭击战,他的旗帜为姑蔑军队所获。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败越于夫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而攻入越都。越王勾践率领五千甲盾退保会稽山,卑词厚礼,忍辱乞降。勾践卧薪尝胆,不忘会稽之耻,他着手改革内政,休养生息,以恢复实力。勾践十五年,越军终于趁夫差北上争霸而国内空虚之机,袭破吴都,姑蔑军蒙败。勾践十五年也就是鲁哀公十三年,姑蔑的军队参加了这次战争,“姑蔑”作为一个国号唯一的一次在《左传》中出现。其后越不断进攻,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国终于被越国吞并。勾践破吴后,亦北上聘问中原诸侯,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邪(今山东省),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王。吴越交战前后二十三年,这段时间也是姑蔑国外交的活跃期,多次组成姑越联军攻下吴国,也开罪了吴国。越王勾践战败,在吴国当了三年奴仆,又被夫差释放回家。据《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记载“吴国闻越王尽心自守。……增之以封,东至勾甬(浙江宁波一带),西到槜李(浙江嘉兴),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浙江海盐),纵横八百余里。姑蔑在这个时期成为越国的附庸。这段记载需要说明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在勾践十年前,姑蔑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参加姑越联军与吴国战争,同时也求得越国的支持,与楚国抗衡。二是到了春秋后期,姑蔑一带已经相当发达,偏隅一角形成相对独立的小郡国条件已不具备,被别国吞并已是一种必然。

第三次战争,越楚战争。春秋末年,当时齐、晋内部矛盾尖锐,楚国元气未复,越在四强中最为强盛。后来,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又恢复了元气,逐步强盛起来。而此时越国国势衰落,越王翳迁都还吴(今江苏苏州),已无力与诸强角逐,退守自保。在公元前339年到329年之间,楚威王不断兴兵交伐,越国累战不胜,在这期间,姑蔑已成为楚国的属地。公元前306年楚国吞并了越国(越后裔退居闽越),设郡江东。实际意义上的越国——扬越已经不复存在。姑蔑只作为地名沿袭下来。

三、交流带来的历史进步。

广袤而又富饶的长江流域,河流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早在七千年前,在这山青水秀的天地间,居住着我们的祖先。他们像黄河流域的先民一样,艰辛地创造了远古文化。特别是浙江这片熟土,这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木构建筑技术已相当发达。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度进化要比黄河流域来得漫长与迟缓。历史发展的缓慢也造成了技术进步的缓慢。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设三十六个郡,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只有八个郡,即南郡、江夏郡、会稽郡、蜀郡、巴郡、郁林郡、南海郡、日南郡。当时的会稽管辖浙江、江苏的大部,安徽、江西的一部分。而且由北至南县的辖地也越来越大,太末县设置龙游,周边衢州、江山、开化、常山、松阳、遂昌、玉山、建德都没有县治,属太末管辖。政治、文化、技术发达的程度与黄河流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研究这段历史的过程当中,既要避免虚无主义,又要避免同位类比,找到它特点所在。笔者认为由多方面的资料分析,进人夏朝以后,南方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一带进入了快速的赶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程度向黄河流域靠近。它主要得益于人口的迁徙,人流带来了物流与信息流。

在上古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的迁徙,由北方向江南进发,带来了空前的交流。

大约距今五、六千年间的原始社会末期,在当时中华大地逐渐形成了若干部落集团。它们主要有生活在黄河中游及邻近地区的华夏集团,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集团和以洞庭、鄱阳两湖为中心的苗蛮集团。其中华夏集团以黄帝、炎帝两大部为核心。经过皈原一战,黄帝部落战胜了炎帝部落,两族趋于融合,并沿着黄河两岸向华北平原西部地带全面推进,到达太行山以东地区后,便在那里定居下来。在此同时,兴起于黄河下游地区的九夷部落(东夷集团)的一支,也在其著名首领蚩尤的统率下,由东向西方发展,开始进入了华北平原。双方为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导致了大规模的武装交锋。在冀州之野(今河北一带)擒杀了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以黄帝族为主体的华夏集团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战后,黄帝族一直开进到东夷集团中心地区的泰山附近。九夷族失败后,黄帝族采用以“夷”制“夷”策略,一部分被黄帝族收并,一部分被黄帝迫“至江”向江南迁徙。据载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对江南的早期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次大的人口迁徙发生在公元前876年。周穆王联合各诸侯征伐江淮一带的徐国。徐国是江淮一带的大国、宗主国,东夷族的后裔为争夺生存空间与周王朝不断发生征战。史载徐偃王非常善战,不断取得胜利。但终于国力不济,无法战胜周王朝的联合部队,为了避战举国南迁,向江苏、浙江、福建一带迁徙。徐偃王本人是否居龙实证尚不足,但是他的国人散居在龙游,民间的许多传说如“筑溪桥”的传说,“徐山”等是很说明问题的。当时,江南一带尚不在周王朝的势力范围,后起的强国越国、吴国尚未登场,虽然败退,但还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如果他的中心势力迁徙到龙游一带,那么与当地的王朝关系如何处理。迁徙龙游一带之际与姑蔑成为越国的附庸相隔四百多年。四百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可相容一个王朝的兴起与衰亡。从相关资料分析,徐偃王作为流寇散居江南一带,没有能力染指当时的政治权力,徐氏的家谱也无记载。由此可见,当地政治势力的强盛,非国莫属,而且必定不是弱国。然而,淮夷大量地南迁,给江南一带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徐氏后裔擅长“凿石为室”,他的技术后盾至少包括制造工具的冶炼技术和建筑技术。

历史上除两次大的迁徙之外,还有许多较小的迁徙,如夏禹征伐三苗,周人平定武庚之乱,楚王朝平乱,都引起人口向江、浙、闽一带迁徙。残酷与文明往往联系在一系,频繁的人口流动,成为江南一带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润滑油。

以上三个方面的阐述,结合其他相关的资料,我们初步可得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左传》中提及的“姑蔑”,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是存在的。他的国力随着周边两大强国越国与楚国的强盛,而不足与之相抗,沦为附庸与属地。据县志记载宋代时姑蔑子墓曾被发现,但不幸毁坏。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属于第四等的国家。

第二,它的发展与消亡分几个阶段。公元前400年以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与周边的越国、楚国、瓯越、闽越力量相对平衡,相互攻伐,疆域此消彼涨。公元前400左右先后是越国的盟国又沦为附庸,是第二个阶段。公元前329年被楚国吞并,成为楚国的属地,为第三个阶段。此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姑蔑地设太末县,是第四个阶段。

第三,姑蔑的疆界根据古史料可确定西至玉山,东至汤溪,北至建德,南至遂昌、松阳,大致与太末县的疆界相当。秦始皇设郡县时,太末的南面台州、温州一带仍为越国的后裔盘据,未设郡县,东北面为富春,今富阳一带;东面为乌伤,今金华义乌一带;西面为鄮,上饶一带。与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图集》姑蔑的疆界大致吻合。

摘编自《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

2022-08-15 ●郑泉生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259071.html 1 3 姑蔑新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