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沐尘,村名甚雅,僻处龙南一隅,山水清寂。休沐其间,不染俗尘。
村口的乌石庵依山而立,系明末清初沐尘望族祝氏族人所建,前为关帝庙,后为观音堂,庵前乌石、古树、深潭相映。余绍宋曾有诗云:“落落长松俯碧潺,岩岩奇石屹青山。登临且莫嗟多难,也算浮生半日闲。北寺南庵相对峙,幸兹乌石亦千秋……”诗中提到的“北寺”说的是龙游北乡横山的乌石寺。相传乌石庵那累累乌石原是一群野猪,常糟蹋农田,民不堪其苦,仙人遂逐之上山,点化成石。登庵远眺,浮云冉冉,竹林蓊郁,阡陌纵横,村舍隐约,静听钟声悠扬,山风拂衣,超然得尘外之境。
江水纡回。沿江南行百余米,有一座古老的凉亭,高踞村北入口。凉亭上部设木阁楼,嵌“凝和”枋额,落款“万历己酉仲秋祝氏立”,字迹苍劲端秀,行路人在此小憩,颇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趣。经凝和阁前折而向东,山岩下有一泓清泉,以石为底,两米见方,深不盈丈,掬泉啜饮,甘冽沁心。岩壁有余绍宋甃石勒碑,题“沐尘泉”三字,跋云:“此泉至清,予避居沐尘常汲饮之,真堪沐吾尘俗也,因以名焉。”
文化名人余绍宋,在沐尘村留下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文化印迹。1939年,余绍宋先生为避日寇挟持,从杭州举家迁至故乡龙游,几经辗转,借居于巫氏厅。巫氏厅矗立于沐尘老街深处,是名冠龙南的大宅院,建材考究,木雕精美。此厅原由戴氏族人所建,后被明代崇祯年间贡生祝登元购买修缮,称祝氏官厅。后来又转卖于巫家,称巫氏厅。宅院的前进、中进于1986年迁至龙游民居苑保护,后进留守在老街。淳朴的沐尘民众热情接纳了心系故土的余绍宋,为他提供了战乱时期极为难得的安身立命之地,避居沐尘成为余绍宋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历程。先生于此间挥毫疾书,作画赋诗,因爱竹、画竹,把书屋取名为“邻竹斋”。“风月有情常似旧,丹青妙处不可传”,一卷《寒柯堂诗》抒发着先生的拳拳报国之心、殷殷民生之忧。先生心系家国,踔厉不怠,创办龙游战时初级中学,成立浙江省史料征集委员会,也使沐尘这个小山村成为当时的政要和名流关注之地。现在,老宅里成立了余绍宋方志馆和南孔书屋,供后人读书、赏画、清心,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
悠长的老街,留住了悠长的时光。马头墙、小青瓦掩映于竹树间,一簇山茶正开得烂漫。郑家大院与巫氏厅的古意迥异,吸收了西洋建筑风格,展现出中西合璧之美。当时沐尘人的开放心态和与时俱进的生活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沐尘不仅是清心之地,也有着红色的记忆。村南的山坡上,卧着龙南五烈士墓,圆形夯顶墓下,埋葬着中国共产党龙南区委的周樟福、雷金连、钟光荣、包长福、祝樟才五位烈士。在他们牺牲后不到半年,龙游迎来解放。沐尘这片热土,留下了一座革命的丰碑。
沐尘塔亭亭立于塔山,是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始建于1476年,有须弥座南向题记“大明成化十二年丙申七月十一壬子吉旦”为证。登临此处,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月溪明澈如蓝,荷花渡口古枫挺立,沐尘村宛若扁舟一叶,飘浮于月溪之上,余绍宋称之为“沐尘第一佳胜处”。村里有个传说,沐尘村本行舟之象,钟灵毓秀,学子莘莘,冠带辈出。无奈家眷在家受苦受累守活寡,埋怨不迭,就求助于风水先生,在村南村北山上各建一座七层砖塔。这两座塔如同船头、船尾的两根竹篙,把沐尘这只“船”锚定死了,自此灵气被摧,仕绅寥寥几绝。传说之言虽然荒诞,但也足见沐尘风物之美。村北的塔倒是真有的,只是已于民国初坍圮,那就等于解了定咒,沐尘的风水又活泛起来了吧。不然你看——
八百年古樟的荫庇下,开辟出气派的山哈文化广场,矗立起敞亮的山哈会客厅,农产品展示、农民培训、老人休闲、小孩托管等功能齐全;“悦界”沉浸式互动小剧场内,年轻人体验着以沐尘的抗战历史为背景打造的剧本《旅行者》;“石榴红”驿站里,“制吉户外”的团队成员讨论如何把民族元素融入项目设计;沐心·尘花花研学基地摒弃商业浮华,精心专注于“人间烟火·地道畲家”的乡土文化,在温馨精致的小院里,唱畲族歌,赏畲族舞,喝畲家酒,品畲家菜;上世纪留下的下街会堂如今成了山哈共富坊,展示畲乡特色的文创产品,凤凰装、彩带刺绣、银质头饰、竹编工艺品琳琅满目;在凤凰洲露营基地,游客们惬意地享受悠闲时光,即将建成的水幕灯光秀,将以畲民的图腾崇拜金凤凰为素材,化身为光,带来欢乐吉祥;骑行泵道灵活组合多种路线,适合所有类型的选手,满足各项国家级赛事……
一个,两个,三个,一群,越来越多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民族的青年创客,绽放着青春的光芒,奔着沐尘村的清心美丽而来,奔着这里浓厚的文化积蕴和畲族风情而来,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有温度、有故事、有活力,走向沐尘的青山绿水,也走向人生的千山万水,把小山村变成了能创业、可逐梦的新天地。
沐尘泉边,清心沐尘,见美见富见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