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黄叶子成“金叶子”

龙游荷村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

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向前延伸,道路两旁的田地铺满整齐排列的茶树,远处白墙红瓦的小洋楼错落有致,这宁静幽然的乡村景色,是龙游县罗家乡荷村村如今的寻常风光。

“每隔几年一小变,多年下来都大变样了!”村民廖梅君的惊喜和骄傲都写在了脸上,她快人快语地说出了荷村村民们最直接的感受。从20年前开始,随着“千万工程”在浙江各地的实施推进,荷村村不断探索产业发展,乡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靠毛竹填饱肚子

荷村村沿路的山脚边,一句标语异常醒目——山区的优势还是要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去发展特色产业。这是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荷村调研时作出的重要指示。荷村多山,十几年前,如同龙游的不少农村一样,荷村村的大部分村民以砍伐、加工毛竹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砍毛竹挣不到什么钱,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老支书刘金祥告诉记者,当时竹林带来的收益并不理想,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饿,饿不死;富,富不起来。”

除了填饱肚子外,村民手中没有一分多余的钱,更别提考虑整治提升村里环境了。从广东嫁到这里的陈洁华清楚记得,那时候村里几乎没一条像样的路,出门一趟就会带着满脚的泥土回来。没多久,为了防治污染,龙游全县开展整治,关停了包括荷村村在内的一批毛竹初加工拉丝厂。这让荷村村民更加迫切地思考,除了毛竹,荷村村就没有其它出路了吗?

老支书刘金祥和村“两委”干部都不愿就此放弃,大家循着总书记的嘱托,铆足了劲去寻找适合荷村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有人在荷村村不远处的山上发现一颗黄茶树。经专家检测,这棵茶树是高氨基酸含量的黄化绿茶品种,也就是“中黄三号”。以这棵茶树为起点,荷村村掀开了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用黄茶“鼓”起口袋

凭着敏锐的洞察,陈洁华和丈夫一头扎进了黄茶产业的探索中——繁育茶苗、售卖茶青,尽管一度遇到过困难,但他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2015年,陈洁华夫妇创立云鼎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20亩土地种植黄茶。如今,陈洁华家的合作社已注册了商标“茶缘云鼎”,品质上乘的茶叶每公斤价格能达1000元,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陈洁华的茶叶生意越来越好。

不止陈洁华一家,黄茶已经成为荷村人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现在村民流转一亩土地能拿到600元租金,再加上采茶和管理等,每年有2万元左右的收益。”荷村村委会主任劳云根介绍,2019年左右,村里引进黄茶种植大户,从村民手中流转320余亩土地,“中黄三号”黄茶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

目前,加上村民种植的茶树,荷村村全村黄茶种植面积超400亩。漫步在荷村,放眼望去尽是满眼绿意,一棵棵黄茶树铺成了绵延不断的青翠“地毯”。

罗家乡党委书记陈俊梁介绍,荷村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黄茶采摘、加工、销售等工作。每年三四月的采茶季,村民采茶一天能赚200至400元。清新甘香的黄叶子变成了村民钱包里沉甸甸的“金叶子”。

不仅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的家底也更殷实。劳云根说,除了茶园流转,村里还有光伏、峡谷漂流等产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达到40余万元,村里的生活早就从“温饱”到“小康”了。

以文旅憧憬未来

午后时分,在罗家溪的潺潺水流旁,几个年轻人在古色古香的协商议事长廊里乘凉。顺着溪流一路向上,一个尖尖的阁楼映入眼帘,这是三年前回家创业的邱炳芳设计的特色民宿——竹尖上的树屋。黄茶等产业在鼓了村民的钱袋子后,村里也有了更多的底气投入到环境整治中。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加上便捷完备的基础设施,很快使得荷村成为上海、杭州等地游客心中向往的地方。

从维持温饱的毛竹产业到增收致富的黄茶产业,再到蒸蒸日上的民宿产业,如今荷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40万元,比2007年的1276元增长300多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8000元。陈俊梁透露,当下,荷村村正计划拓展茶叶全产业链条打出荷村品牌,建设特色景区留下更多游客,进一步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下周周末的房间早就被订完了,还有人打电话要订下个月的。”邱炳芳一边忙着处理源源不断的住宿订单,一边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在心里琢磨着,怎么因地制宜用好荷村特色资源,怎么让更多的游客来到荷村。

提到下步的投资计划,大大咧咧的邱炳芳放低了声音,他笑着说:“已经有一些想法了”。

来源:浙江在线

2023-06-27 龙游荷村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354236.html 1 3 黄叶子成“金叶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