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龙游·历史掌故

儒商童珮

◎余金土

童珮,字子鸣,生于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卒于万历四年(1576年),龙游县瀫水乡桐冈坞村(今塔石镇童岗坞村)人。童岗坞村的童氏家族于南宋末年迁入寿昌杜田村,为避战乱,童珍四于元朝初年迁到童岗坞村。该村围绕东山岗而建,多数房子坐北朝南,东、北面有黄山尖和杜山峰。杜山峰因唐朝杜如晦隐居于此而得名,峰前有一支水源流向童岗坞村门前畈,村中有大东山岗, 因山岗上长满了桐树,故得名“桐冈”,因“桐”“童”谐音,故村名衍为童岗坞村,至今约有600余年的历史。童珮生活的年代,正是龙游商帮的鼎盛期,家族中经商之风很盛。据《桐冈童氏宗谱》记载,童珮父亲童彦清是书商,童珮自幼就随父亲贩书于苏州、杭州、常州、无锡等地,父亲去世继承父业贩书。童珮因贩书而读书,因读书而藏书、编书,所作诗文合编成集刊行于世,是龙游商帮中典型的一代儒商。

童珮幼时“家贫,不能从塾师”(王世贞《童子鸣传》),但职业使他长期受到书的浸润,“日与之居,其性灵必有能自开发者”(归有光《送童子鸣序》)。童珮勤奋,“喜读书……日夜不辍,历岁久,流览既富”,终于学有所成,不但能够写诗作文,而且“尤善于考证书画金石”(民国《龙游县志·童珮传》)。

学养既丰,也就有了和文人学士打交道的本钱和共同语言,当时和童珮关系密切的知名文人有:

人称“震川先生”的昆山人归有光(1507—1571年),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和文学宗师。童珮想投他门下求学,归有光《送童子鸣序》文中提及“子鸣依依于余,有问学之意”。在批评当时读书人“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的现象后,归有光又对童佩“鬻古人之书……今欲求古书之义”的不求荣利、一心向学的行为深表赞赏。

名列文学史“后七子”的太仓人王世贞(1526—1590年),居当时文坛魁首之地位,又官至刑部主事之职。在所写诗中,他把童珮的为人概括为“隐能逃小贾,穷不废长吟”。童珮死后,又作诗表达那“泪向吴江尽,恩偏越峤深。山阳夜中笛,肠断不堪寻”的悲痛,可谓情深谊重。

文学家苏州人王穉登(1535—1612年),曾为童珮所编《徐侍郎集》作序,童珮去世后又主持了《童子鸣集》的编印,在序文中对其学习的刻苦和谦虚诚实的品格赞叹不已。

文学家兰溪人胡应麟(1551—1602年),和童珮交谊最深。胡应麟是个不入仕途专以著述为乐之人,与童珮意气相投。胡应麟在童珮悼亡诗中写道:“海岳谁高蹈,丘园有独醒。下帷头自白,避俗眼常青”,这是写童珮的不随世俗;“向来携手地,凄绝子期弦”,这是抒发对童珮去世的悲痛之情。二人情谊极深。

值得一提的还有当时的衢州知府韩邦宪。韩邦宪做官前,曾在旅舍中偶遇童珮,两人因谈得投机而成为朋友。任知府后,韩曾专程赴龙游北乡访童珮,两人吟诗相和“至夕始去”。当时韩邦宪很想为童珮改善一下生活条件,却被童珮以“甘田中食,不忧馁”婉谢。后来韩邦宪在任上病逝,童珮徒步为其送丧。

在中国藏书史上,童珮也有一席之地。在吴晗所著《两浙藏书史略》一书中就有关于童珮的记载,《浙江藏书家藏书楼》一书对他有这样的评论:“龙游童珮不仅藏书,还刻书,在浙江藏书史和出版史上都应有一定的地位。”童珮“藏书数万卷,皆手自雠校”(民国《龙游县志》),家产却仅“薄田数十亩”。在贩书过程中,童珮每遇善本便藏之不售,因此所藏多善本。胡应麟曾见过他的藏书目录,并兴奋地说:“得足下藏书目阅之,所胪列经史子集皆犁然会心,令人手舞足蹈。”可见其藏书数量与质量的颇有可观。

童珮生平编过两部书:一是曾任盈川县令杨炯的《杨盈川集》。杨炯位列“初唐四杰”,其文集到明朝时已无存,经童珮从各种旧籍中搜辑,共得诗赋四十二首,序表碑铭志状杂文二十九篇,他将之编为十卷。一是《徐侍郎集》。徐侍郎即徐安贞,唐玄宗时曾掌管制作诏书,后授工部侍郎、中书侍郎,深得玄宗赏识。“帝属文多令视草”,《新唐书》《全唐诗》收录其诗11首。童珮还和曾任临武知县的龙游人余湘合纂万历丙子《龙游县志》十卷,发起建龙丘祠以纪念乡贤龙丘苌。童珮对传承地方文化功不可没。

童珮死后,人们把他的遗文编成《童子鸣集》六卷,其中诗四卷、文二卷,王穉登作序。文集被《续文献通考》所著录,也为《四库全书》存目。《四库提要》说童珮写作:“闭户属草,必屡易而后出,出则使人弹射其疵,往往未惬,并其稿削之不留一字。”

童氏族人素有诚信经商的优良传统,童珮父亲童彦清就被王世贞誉为“不寝然诺”,是个讲信用的人,而他的伯父童庆“为人峭直无私,不妄贪利,不循枉道”,是个恪守商业道德的人,叔父童富则乐善好施,“损人便己之事,虽小不为;济困扶危之举,虽费不惜”,族兄童巨川享有“居心正直”之誉,童洋被评为“家风为一时之最”。

据王世贞《童子鸣传》,童珮贩书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梁溪(今无锡),“梁溪诸公子心慕之,争欲得子鸣一顾以重”,童珮对这些公子哥儿们也“时时有所过从”,这自然是出于生意上的考虑,但他与人交往自有考量。当时皇家宗室朱忠僖和其兄恭靖王想请他来评鉴家藏的字画,设法请和童珮要好的人把他“挟之都”,但童佩到他们家后“焚香啜茗评骘字画而已,不复言及外事”。兄弟二人想把子鸣留下来做门客,然而童珮“一夕竟遁去”,不辞而别,显示了他的儒商风采和书生本色。

童珮以贩书为生,却能成为颇有影响的藏书家,并以文名为士林所重,实属不易。他从商人中脱胎而出,以文人身份和读书人交往,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清白的操守,正确处理“利”和“义”的关系,对现今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们来讲也有有益的启迪。

2023-07-03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356290.html 1 3 儒商童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