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与实践

那些年,家乡的岁月变迁

●刘佳瑜

沿着汩汩不息的龙游灵山江一路前行,只见群山环抱间,溪口村竹波荡漾,风光秀美。径直往村里走,便是如今的溪口未来乡村,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原来的名字叫黄铁矿生活区。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是我热爱的土地。

始建于1959年的溪口黄铁矿,曾经盛极一时。小时候,外公经常给我讲矿工采矿的故事,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为求生计,来到这里开采矿石,年轻男子在井下谋生活,常有瓦斯爆炸、塌方的事故风险,外公年轻的时候就有好多次死里逃生。黄铁矿职工生活区就这样应运而生,数以千计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家属,一起来到这里落地生根,以此为家,配套建起了学校、食堂、医院、浴室、电影院、舞厅,基础设施可谓一应俱全。矿区的孩子上学都在职工子弟学校,工人们早中晚都可以到食堂打饭,锅炉房里熊熊焰火供应了食堂和浴室全天候的热水需求。晚饭后,舞厅里弥漫着流光溢彩的灯光,这小小的一方天地满足了人们的日常所需。但是,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和溪口镇产业转型升级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后,昔日热闹的黄铁矿日渐萧条,原是溪口镇重点税源企业的黄铁矿集团公司连年亏损,大部分的职工搬离了小区远赴它乡谋职,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光发热的基础设施,也因废弃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只有保留的苏式建筑承载了矿区的年代记忆。

十二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溪口税务分局工作,那时候跟着老师傅们一起上门给农家乐安装网络发票,跑遍了龙南山区的角角落落。说起溪口的发展,大家每每会有不少感慨:溪口的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山林资源丰厚,曾经是浙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交易中心,毛竹、茶叶、冬笋是龙南山区的三大特色产业。但是,黄铁矿几十年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特别是水体污染严重,但随着黄铁矿的没落,溪口的经济发展也开始走下坡路,就连原来人声鼎沸的老街也变得冷清,许多店家相继关门,只留下两旁摇摇欲坠的老屋和雨后踩出一身泥泞的青石板路。那时候,我常会憧憬,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如此富足的家乡,什么时候才能摆脱“成长的阵痛”,让养在深闺的竹乡小镇更多地被世人所看见看好。

“八八战略”的持续推进,让梦想照进现实。黄铁矿生活区摇身一变,成了我省首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在保留原有工矿风貌的基础上,融入康养、社区、教育等主题,打造了村民“刷脸”就能完成进出和借阅的乡村图书馆,对政府、村民和游客全面开放的共享食堂,供村民健身锻炼的智慧篮球场,焕然一新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龙游人民的母亲河——灵山江,经过“五水共治”恢复了往日的洁净,破败的老街经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修缮如新,原先垃圾乱堆的山脚经过改造建成了灵溪竹海山地公园,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而这些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近年来,县财政立足当地发展实际,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公共财政更多地向农村领域倾斜,发挥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融入日常烟火,“十三五”期间“三农”领域共投入40.3亿元,助力农业产业振兴、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大“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近十年来拨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97亿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真正形成“政府搭台、民资唱戏”的多元投入模式。

今天,我们在持续发挥“八八战略”重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扮靓村庄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催化乡村蝶变,绘制出了一幅“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的美好乡村图景。

2023-08-02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370385.html 1 3 那些年,家乡的岁月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