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与实践

革命者永远是年轻

◎李陈

当今世界,有大大小小政党5000多个,其中能屹立百年风华正茂、长期执政引领巨变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那中国共产党保持青春活力的密码是什么?早在77年前,有人和我们提出了相似的问题。

1945年7月,一个叫黄炎培的人来访延安。期间,毛泽东和他在窑洞里进行了一次长谈,黄炎培说: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这就是著名的“窑洞之问”——中国共产党怎样跳出历史周期律?

当时,毛主席给出的回答是“民主”。而就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第二个回答——自我革命。今天我们就从对比中探寻,自我革命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

18世纪50年代,中国爆发了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在起义前期,太平天国正是以这一理念,凝聚起百姓的力量,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而转折就在政权建立后,领导人洪秀全修建起了豪华的宫殿;清朝皇帝的轿子32人抬,洪秀全就64人;咸丰皇帝后妃18个,洪秀全纳妃子88个。曾经的屠龙少年,最终也成了一头恶龙,奢靡腐败让太平天国短短十几年就走向了灭亡。

大约一百年后,中国共产党同样迎来了全面执政的考验。1949年3月,三大战役胜利,全国解放已势不可挡。但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却冷静地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在胜利面前“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两个务必”到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打虎拍蝇猎狐等等,正是这一次次胜利面前的刮骨疗毒,才让我们党时刻保持着纯洁性和先进性。

看了古今对比,再聊聊我们曾经老大哥留下的教训。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苏联共产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但在执政74年后,这座社会主义大厦却轰然倒塌。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苏共的失败是因为他们有数以千万计的共产党员,却没有一个共产党人”。放弃了自我革命,让坚守信仰成为一句空谈,许多苏共党员甚至成了“反共急先锋”。

反观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在“八七会议”上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对建国以来的历史问题作了正确的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告诫全党“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没有第二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而在于面对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新的正确道路。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的“窑洞之问”,当时的黄炎培一行6人,都是国民政府的参政员,他们以私人名义来访延安,希望促成国共和谈避免内战。今天的我们当然知道这场国共较量的最后胜利者。而当时的黄炎培也似有所感,回到重庆后,他写了一本书叫《延安归来》,以在延安所见所闻高度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面对“窑洞之问”,书里其实已经做了回答,他说:“我认为中共朋友最可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追求进步,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是的,革命者永远是年轻!在勇于自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前途希望是无限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前途希望是无限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途希望,更是无限的!

2023-09-06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381571.html 1 3 革命者永远是年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