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与实践

翠光未来社区全生命周期教育场景的实践探索

编者按:浙江省社科联“社科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行动”衢州学院课题组于2022年8月至9月对龙游县龙洲街道翠光未来社区打造教育场景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查调研,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形成“社科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行动”成果专报,供广大读者学习借鉴。

2022年以来,龙游县龙洲街道翠光未来社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建设场景和实际有机结合的新人居空间”的要求,以深化教育“双减”改革为契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聚焦“一老一小”,积极打造“三化三学”全生命周期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经验做法

(一)多元化协作,营造“人人皆学”的浓厚氛围

一是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探索政府引导、社区组织、家庭参与、学校支持、企业运营的“政社家校企”五联动机制,2022年广泛发动高校师生志愿者、县域名优教师、社区退休教师、能人达人、文艺爱好者等各类人群300余人参与,实现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共建共享。

二是全龄覆盖因人施教。围绕居民全生命周期教育需求,打造“翠光终身教育光谱”,“华光、曦光、韶光、辉光、霞光、和光”对应“党建文化、幼儿启蒙、少年乐学、成人创业、老年学堂、心理辅导”,全方位、全龄段响应居民的学习需求。2022年,社区已推出亲子课堂、视野拓展、技能培训、书法艺术、心理咨询等5类课程,共计6500余人次现场参与学习。

三是积分贯穿全民参与。制定《积分兑换管理办法》,构建学习积分兑换机制,居民在未来社区教育场景中参与学习、志愿任教、志愿服务等均可获取积分。学习积分经大数据分析,可生成居民学习画像,一方面便于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积分兑换各种服务,如抵扣停车费、抵扣家政服务、兑换农产品等,实现教育场景与其它场景的融通共享。

(二)网格化布局,拓展“处处能学”的场地空间

一是空间提升深度挖掘。充分利用现存场地改造建成1000平方米的“幸福学堂”和200平方米的“共享书房”,集成公益授课、藏书阅读、学习交流等功能,形成未来社区的教育资源核心区。深度挖掘社区架空层、公共用房、连廊等零碎资源,点状式布局阅读角、书画角、艺术角等“微空间”,实现“出了家门就能学习”。

二是空间共享协同发力。充分利用各条线既有空间,如县委组织部的党建馆、县委统战部的乡贤馆、县文广旅体局的市民驿站、县就业局的创客之家等,融入教育元素、拓展学习空间、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有14个部门参与未来社区共建,教育场景已与党建、邻里、创业、健康、服务等场景深度融合。

三是政企合作全面服务。借“双减”的东风,对未来社区核心地段内1.2公里的教培机构进行整体提升,通过企业入驻、政府购买服务、免费提供服务等方式,进一步拓展社区学习空间。2022年,已有6家教培机构与社区合作,提供美育文化、智力开发、素质拓展、劳动体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免费公益课程,为社区的孩子和家长提供更多样的学习服务。

(三)数字化变革,打造“时时可学”的智慧平台

一是教育资源一站汇聚。与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省之江汇教育广场、龙游智慧教育等平台对接,整合不同平台的网络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建设线上学习空间,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家长学校、高校开放课程、第三年龄学堂等不同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时时可学”。截至目前,线上课程累计点击播放2540余次。

二是学习需求一键申请。在浙里办上架“乐学e家”应用,创新“你点单、我响应”的网购式教育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带来精准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居民可通过“乐学e家”线上申请课程体验、往返接送、场地预约等服务,自主选择服务时长、授课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线上发布志愿讲课信息,让学习像网上购物点餐一样便捷。“乐学e家”应用上架至2022年,已有注册用户721人,点单520余次。

三是空间场景一体提升。充分运用5G、VR等技术对社区内各类教育空间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进社区共享学堂、公用场馆内的智能设施提升。2022年,社区内已建成1个党建视听云馆、1处VR沉浸式学习体验中心、1个联网智慧综合教室,场馆开放至今已组织体验活动62次,吸引了2120余名中小学生前来体验。

二、意见建议

(一)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居民文化自觉

一是构建党建文化品牌。要加强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以基层党建带动社区治理、教育、文化发展。通过打造“党建展馆、主题公园、文化长廊、生活驿站”等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党建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探索社区“党建+教育+治理”模式,激发社区民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不断凸显社区教育的治理功能和现实价值。

二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倡导“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聚焦“一老一小”,探索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先行示范。完善学习“积分兑换”模式,健全“学分银行”制度,打造丰富便捷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学习的需要。通过“未来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打破教育边界,不断提升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

三是厚植居民精神土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树立社会新风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用好“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广泛弘扬浙江精神和衢州新时代人文精神,持续放大“最美衢州人”效应。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推进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强化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打造“龙游商帮”区域公用文化品牌。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创新教育的组织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不断更新社区教育理念,满足教育主体变化带来的个性化教育需求。通过“未来教育场景”打造,让社区成为新的学习“集结地”,公共、私人、社区等各种社会力量更加直接地参与到教育中来,使学习变得无边界,教育、工作和休闲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教育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二是拓展教育的内容结构。打造“老中小”全覆盖的课程体系。实施“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更好融入社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广“安吉游戏”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三是丰富教育的方法手段。坚持数字赋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构建高质量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在教育系统性变革中的内生变量作用,用好“乐学e家”等自主学习平台,让学习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灵活化,引导全民更加爱学、善学、能学。

(三)加强多方联动,提升社区教育成效

一是强化政府政策引导。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为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构建创设有利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条件。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社区教育领导机制,提供必要的政策、场地、人员、经费支持。通过整合社区的学习机构、师资力量及教育平台等资源,形成理念超前、全龄覆盖、师资齐全、设施完整的普惠型学习共同体。

二是强化学校教育支撑。要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社区学校、幼托机构、培训机构、老年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内生动力。做实高校赋能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创新、技能培训、文化传播等方面优势,采取流动课堂、教师代培、课程共享等方式为社区输入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强化社会资源补充。引导建立民间教育组织广泛参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合作机制,加深社会各界对未来社区的个性化理解,拓宽居民对教育场景营造的需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解决改造资金平衡问题。要导入市场运营机制,通过引进和建设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品质,实现教育品质与资本增长的良性循环。

(执笔:衢州学院办公室副主任 童文川;衢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沈小龙;衢州学院美丽经济学院副院长、办公室主任 史震雷;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科科长 李康杰;龙游县龙洲街道党工委书记 施涛;龙游县龙洲街道党工委委员 张旖)

2023-10-25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396178.html 1 3 翠光未来社区全生命周期教育场景的实践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