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军
龙游县地处金衢盆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无霜期长、温度适宜、雨量充沛、空气湿度高、阳光漫射区域广,具备发展茶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我县罗家乡调研时,赋予龙游“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等重要指示。近几年来,我县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做大茶产业、做深茶文化、做响茶品牌,先后打造“方山茶”“龙游红”“龙游黄”等名特优品,培育茗皇、翠竹、吴刚等多家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以南部山区生态优质名优茶和中北部丘陵出口大宗茶为主导的南、北两大区域优势格局。截至目前,全县有“QS”认证企业8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名优茶加工集聚区1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个,全境茶园种植面积近3万亩,年产量突破2500吨,全产业链产值超3亿元,惠及茶农8万多人,茶产业已成为我县的生态富民产业。
历史背景
我县茶产业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衢州长史蔡宗颜《茶谱遗事》有记:“龙游方山之阳坡,广不过百余步,出早茶,味绝佳,可与北苑双井争衡。”元代,专门有关于茶叶的税收政策记录在册(民国《龙游县志》卷六食货考-田赋),茶产业成了百姓的生产收入。明清时期,茶产业获得较快发展,“龙游方山茶”跻身浙江名茶行列,与“西湖龙泓(井)”齐名,被列入朝廷贡品。民国时期,我国茶叶生产面临日本绿茶和锡兰红茶等国家的激烈竞争,国内茶业遭到沉重打击,我县茶产业也随之衰落荒废。新中国成立后,我县注重茶叶生产,持续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机械化技术,茶产业逐步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茶叶发展进入名优茶创新时代,细嫩原料、精致加工、优良品质的名优茶受到市场青睐,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县许多低丘缓坡地带的茶园被重新开垦转种柑桔、黄花梨等经济作物,伴随着城南和龙北两个工业园区的兴建,2005年全县茶园面积锐减至1273公顷(19095亩),但由于先进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产量仍增加至1783吨。这一时期,我县茶叶市场以历史名茶“方山茶”为主导,推出了“龙游凤尖”“龙游银曲”“龙游翠竹”“吴刚”“御龙珠”等一批名优品牌。同时,茗皇、仙峰山、茗达等多家县内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制茶设备,加大茶叶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的速溶咖啡茶、蒸青茶、珠茶、黑茶等出口远销欧美、日本。
实践成效
1999年,龙南茶人在罗家乡圣堂山发现黄化变异的野生茶母树,经多年培育成珍稀变异茶品种-“龙游黄茶”,该茶具有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的“三黄”感官特性及高氨基酸、低茶碱含量的内质特性,于2015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命名为“中黄3号”,并与我县签订战略协议,开展“龙游黄茶”的新品种审定、品种保护和产业开发等工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发展壮大“龙游黄茶”为主导,牵引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持续性政策扶持。2018年,县委、县政府出台《龙游县加快“龙游黄茶”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力求从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品牌建设等促进“龙游黄茶”产业化发展,绘就“一片叶子撬动茶产业升级、产业兴旺,富一方百姓”的美好愿景。2021年,又相继出台《龙游县促进“龙游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关于促进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扶持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极大地推动全县黄茶种植面积的新增及产品加工技术、品质的全面提升。目前,全县“中黄3号”茶叶种植面积已近1万亩,年产量200多吨,年产值近亿元,基本形成龙南山区(包括罗家、溪口、庙下等乡镇)和龙北大力山等两个黄茶种植示范区。
二是全方位提升产业。我县积极实施茶产业标准化生产,大幅提升黄茶加工设施水平和促进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县黄茶企业按照《龙游黄茶生产规程》(DB 330825/T 010-2019)生产,持续开发扁形、条形、金丝等黄茶系列产品,研制黄茶速溶茶、抹茶等深加工产品,助推实现种植和加工标准化、产品系列化、营销品牌化等“四化”全覆盖。目前,茗皇投资5000万元的黄茶加工及展示中心已投入使用,全县获SC认证茶叶企业有9家,翠竹、吴刚等茶厂获省、市级“美丽生态茶园”称号。积极创建市场品牌,坚持“大品牌、大视野、大运作、大影响”理念,整合政府、媒体、茶企等多方力量,着力创建黄茶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精心设计品牌标识、讲述黄茶故事、扩大宣传影响,不断提升“龙游黄茶”品牌的知名度、价值链和竞争力。目前,已创建“龙游黄茶”公共品牌“龙游黄”,完成公共品牌建设五年规划、宣传片、LOGO 等设计,注册“龙游黄茶”地理证明商标,定期举办“龙游黄茶”手工炒茶比赛、“黄茶杯”摄影比赛、茶叶职业技能比赛及黄茶品鉴会等系列活动,成功培育出“虔龙黄”“圣堂白雪”“兰崖黄茶”等一批黄茶企业品牌。
三是创新性开拓经营。我县积极推进茶产业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持续性助推村集体经济“消薄”和农户增收,实现“一片‘黄金叶’,富一方百姓”。目前,全县黄茶种植涉及15个乡镇(街道)440余家农户,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2021年茶农收入达1400万元、同比增长87.42%。9个经济薄弱村通过土地连片流转承包,每年可增收100多万元。以“共富茶园”为载体,探索创新“认养单位+品牌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共富茶园”认养模式,通过认养企业出资,茶叶龙头公司运营,村集体流转土地、农户托管采摘的方式,实现多方共赢。“共富茶园”首期推出100亩“认养茶园”,已有30余家企业签订认养协议,实现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农民增收40余万元。
存在问题
我县茶产业已成为当前传统农业的一项特色产业,形成一定发展规模,但仍存在着短板和不足,面临许多挑战、困难和压力。
一是茶叶种植面积偏小,产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我县尚属茶叶小县,茶叶种植面积在全省排名靠后,远低于省内同等产茶地区,与安吉、松阳、开化等产茶大县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随着政策收紧、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未来扩大种植规模、争取政策支持等存在着较大困难。
二是公共品牌建设滞后,抢占名茶消费市场乏力。由于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培育力度相对不够,我县茶叶品牌长期各自为阵、势单力薄、资源分散、内耗严重,而且名优茶销售渠道较单一,缺乏县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和手段。
三是黄茶种植加工小而散,难以扩大品质优势。由于茶农受眼前利益驱动,“龙游黄茶”的4至5年投产成龄茶园只有近千亩,且加工布点不足、加工配套滞后、加工场地狭小等,导致上市的黄茶品质近几年有所下降,产品质量档次提升不快、不稳定。
四是本土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茶旅融合有待加深。茶旅游产品开发不够丰富,且缺乏本土茶文化的挖掘与宣传,再加上茶旅游产品设计的单调,营销策略单一,难以吸引游客关注和逗留,使得规模效益和链条效应提升难。
意见建议
一是合理规划、政策引导,大力扩张名优茶的种植面积。在现有茶叶种植面积基础上,依托南部山区优良的种茶环境条件,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种植高品质的无性系名优茶品种,使全县的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成为产茶重点县。属地乡镇可以顺势而为,借鉴罗家乡政府出台给予新发展茶叶种植面积每亩补助100元的政策,配套县委、县政府的“中黄3号”种植奖补政策加以激励,引导农民改种“中黄3号”类无性系良种。
二是生态有机、更新换代,不断推进名优茶园品质升级。据统计,我县现有的茶园仍有近50%的面积为30年以上树龄的老茶园,超过20年的茶树随着树龄的增加,其产量品质会逐渐下降,亟需进行改植换种。县委、县政府可以持续实行新种植无性系良种茶树和改植换种的奖励政策,鼓励茶农改造老茶园,推进智慧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快茶树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县无性系良种比例达80%以上。同时,大力发展有机茶,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推进有机茶认证,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开设有机茶专卖店,加大宣传力度,把有机茶打造成我县茶叶“金名片”。
三是品质为本、规范标准,提升名优茶种植加工技术水平。茶叶的种植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工技术与水平又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以“龙游黄茶”为例,“中黄3号”茶树易感茶小绿叶蝉,属于低温敏感型变异茶树,对种植生产技术要求较高。种植上,要实行标准化技术管理,加强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茶叶的氨基酸含量和干茶单产量,从根本上提升“龙游黄茶”的内在品质。生产上,要努力在加工能力配套、加工水平提升上下功夫,适时开展加工技术培训,严格按照《“龙游黄茶”生产技术规程》进行规范生产,加强研发、鼓励创新,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招募与培养。
四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努力打造县域茶叶公共品牌。“龙游黄茶”作为我县名优茶的后起之秀,只有获得市场充分认可、消费者认识和接受,才会有发展的潜力和生命力。面对名茶市场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坚持从发展实际出发,政府有关部门、茶叶研究专家、县内各位茶人要见仁见智、群策群力,真正打造在省内外“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茶叶公共品牌。一旦公共品牌选定,需坚持“统一牌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战略,转变政府扶持方向,增加财政预算投入,通过政府“树立”公共品牌、企业“支撑”市场品牌,加快形成互动互进、共同作为营销格局。
五是锚定目标、借势借力,朝着打造茶叶产业大县的目标稳步迈进。《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到,“2020-2035年将进入中国现代农业加速发展机遇期,对茶产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扶植支撑。中央和地方的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将放活林地经营权,有效激活土地等茶叶生产要素。”当前,我国已迎来茶产业发展的新时期,风险与挑战共生、机遇与发展并存,只有充分把握良好机遇,才能实现茶产业跨越式发展。就如20年前,丽水市松阳县抢占先机,孕育出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浙南茶叶交易市场”;湖州市安吉县的白茶产业历经30年时间才成就今日的10亿元年产值规模。如今,我县需要充分把握历史机遇,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实施相应的政策扶持,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企业创造活力,进一步延伸做强茶产业链、丰富提升价值链,促进茶产业多环节增效、茶农多渠道增收。同时,还要加快茶产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跨界配置,全方位助推茶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