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峥艳 通讯员 叶肖翠
“尺工工尺工/上一仩五/六一尺工/六一工六……”近日,在龙洲街道柳村村婺剧活动室内,十几个村民手持戏本,认真诵唱,奇特的唱腔引来路人驻足观看。在这群村民中,为首的是位82岁老人,名叫周有生,是他们的老师。
“我们刚才唱的是路调曲的谱子——工尺谱,一种很古老的记谱方法,因谱子用工、尺等汉字记写而得名。60多年前,师傅口传心授给我,如今,我凭记忆把它用文字‘翻译’出来再教给大家,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周有生告诉记者,他的师傅是柳村婺剧团八兄弟坐唱班的老三和老六。从他记事起,该团的八个兄弟中其他六个已经过世,他作为柳村婺剧团八兄弟坐唱班第二代传承人,有责任把这一古老的传统记谱法传承下去。
柳村婺剧团八兄弟坐唱班由当地村民林里宗于1921年创办。林里宗本人并不懂乐器,专门请了师傅教八个儿子。他创办柳村婺剧团八兄弟坐唱班的初衷仅仅是想用吹拉弹唱“捆住”八个儿子,以免出去闯祸。
八兄弟坐唱班配有笛子、徽胡、月琴、大小锣等十件乐器,又叫“十响班”。周有生17岁那年,像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一样,开始跟着八兄弟坐唱班学习乐器,并逐渐成为剧团主角。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柳村婺剧团八兄弟坐唱班的20多人便会收拾乐器行囊,从龙游出发,在当时的衢县、遂昌、金华一带乡村坐唱一个月左右,通常每个村子待上三四天,一圈转回来,刚好赶上春耕。
柳村婺剧团八兄弟坐唱班的演出节目很丰富,有《碧玉簪》《双情义》《悔姻缘》等十余种。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周有生为主的第二代传承人又接着排练了现代婺剧样板戏,诸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还有原创小戏《审椅子》《渡口》等。作为一个乡村民间剧团,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龙游柳村婺剧团八兄弟坐唱班参加过衢州市农村戏曲调演10余次,与11个县级婺剧团、浙师院(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等13家单位参加过金华地区表演。1956年,还曾跻身由国家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和来自23个省、市、地区,以及18个民族的4000多名代表齐聚首都北京,毛主席亲临现场接见参演者,一时声震乐坛。周有生说,因为当时自己的年龄太小还没有加入剧团,所以那次辉煌的北京演出他没能参加,至今每每回忆起来还是感觉非常遗憾。周有生的妻子陈水琴也很喜欢戏曲,他们在家里经常是一个拉、一个唱,全家还被评为浙江省农村文化示范户。
“龙游是戏曲之乡,当地的戏曲历史文化渊源很深厚,浙江婺剧团第一任团长就是国家一级演员、龙游人周越先,其父就是后田铺村的周春生。早在解放前,周老就在村里办起了戏班子,操办得有模有样,培养了不少戏曲人才。”周有生说,龙游的戏曲文化有着辉煌的过去,自己有生之年会从传统的记谱方法工尺谱开始,带着村民一起吹拉弹唱,把当地的戏曲文化传承好、弘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