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意
从电商“大佬”跨界乡村研学负责人,她怀揣着热爱将龙游本地资源“串联”起来,把乡村变成“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研”途获知识,在“学”中悟成长,带动乡村旅游“火出圈”,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一
近日,溪口镇“垄上·后农业文明语境下的传统手工艺实验艺术邀请展”迎来了一批小客人。参与研学的孩子们在田野中嬉闹,体验农事劳作,与暖风绿地融为一体,尽情享受田园欢歌。
“真是太有意思了,下次还想参加!”“这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研学的感受。一系列有趣新奇且极具教育意义的研学项目,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如今,像这样的研学活动在溪口已是常态,一批又一批小游客走进溪口,在研学中获得文化滋养。而让溪口研学“火出圈”的正是项目负责人周寒梅。1989年出生的她在2018年回到龙游从事电商相关工作。“当时觉得溪口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想要探索市场化乡村运营工作。”周寒梅解释,第一次开展研学是2022年5月8日,当时的她面临缺资源、缺人手等条件限制,溪口镇干部帮助她对接人防部门,开发了消防知识讲学演练课程。
没想到第一次就收获了不错的效果。“很多家长都觉得能在家门口体验高质量的实践课程是非常不错的。”看到活动能有这么好的反响,也坚定了周寒梅继续做好研学工作的信心。“我们每周末都开展研学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100余期,带动了3000余名省市县青少年参与其中。我主要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统筹溪口乡村研学项目,努力闯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共富实践路径。”
二
从刚开始的一窍不通,到如今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场场爆满,周寒梅渐渐对研学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研学“圈粉”的关键在于串联资源、找准特色,绝不是简单地看看转转,更重要的是提升“参与感”、增强“泥土气”,推动乡村研学项目与当地产业的融合,让研学之旅有“看头”、有“玩头”,也更有“意头”。
“研学是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但做的却是很大的事业。”周寒梅表示,“溪口山色明媚、风光旖旎、产业兴旺,人文底蕴丰厚,当地如瓷米、竹编、乐道户外等已有的业态,就是孕育研学产业的‘催化剂’。”她抓住文旅新业态发展的时机,充分盘活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产业资源,在研学游项目中注入本土特色,打造美学探索、科普讲解、趣味游戏、沉浸体验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研学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她的带领下,溪口研学基地逐渐成为了一个集教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学平台。如今,走进乡村研学的团队越来越多,当学生和亲子家庭深入田间地头,解读乡村、认同农业“根脉”的同时,也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通过亮点满满的“行走的课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让他们不再只是路过乡村、参观乡村,而是真正成为乡村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也让更多留在家乡的“80后”“90后”青年发挥才能和热情,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我们,一起为乡村发展而努力。”周寒梅表示,这也是她不断创新乡村运营模式的初衷。
三
乡村研学基础已经打下。周寒梅正不断深化“研学+”模式,挖掘更多新产品,拓展更多新路径,升级研学游产品体系,打造文旅发展新亮点,解锁青少年的研学游“正确打开方式”,在寓教于“游”中,让青少年既感受到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又能学习许多课外知识。周寒梅笑着说:“暑假马上就要到了,我们打算对接杭州的团队,在7月份开展夏令营,让更多的小朋友可以走进溪口,了解溪口,爱上溪口。”
除此之外,周寒梅还积极拓展研学范围,借助溪口“一镇带三乡”的模式,与沐尘畲族乡对接,计划开设体验畲族文化的研学之旅,将淳朴的乡风、独特的畲味、灵动的乡村情怀等都融入乡村研学课程中,打造服装扎染、农场体验等研学项目,不断建强建优“研学品牌”。“通过开发研学旅游等新业态项目,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提供一个良好场所,同时也能很好地推广我们的特色文化、绿色产品,带动周边村民创业就业。”周寒梅说。
展望未来,周寒梅将持续联动龙游各乡镇(街道)的文旅业态,统筹开发、设计研学课程,以县域为单位打造大研学基地,打造出主题特色鲜明的研学线产品,形成一批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研学旅行目的地,做到串点连线成片,通过多方合力,实现龙游全域研学发展的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