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

“宋室南渡”与志棠白莲的缘起

◆徐金渭

由西南向东北延伸,一道连绵5千余米的山峦横亘在龙游县与兰溪市之间,宛如一条长龙,被称作“青龙山”,属千里岗山脉,为龙游、兰溪分水岭。由于青龙山,在龙游县横山镇志棠一带演绎了一个“砚山太子”的传说。

一个传说透露的秘密

青龙山之东北端有座山峰名“砚山”,砚山之下住着一户农家,家主有感于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便酝酿起兵造反。朝廷一位大臣观察天象,获悉这个极其重大的隐患,急忙上奏当朝皇帝。于是,皇帝下旨派出大队人马火速赶到砚山,将这个准备造反的农夫抓获,押解到京师凌迟处死。这个农夫死后,被称作“布衣天子”。孰料,“布衣天子”的一个儿子在官兵前来抓捕的时候,逃上青龙山躲进茂林之中,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地潜至志棠,藏身在一块莲田里。斩草要除根,官兵一路追赶一路寻找,到志棠后却不见了“布衣天子”儿子的踪影。正茫然无措之时,官兵们突然听到一棵树上有鸟在叫:“太子躲在荷叶底!太子躲在荷叶底!”一只大公鸡也飞上一户人家的屋顶,伸长脖子朝着“布衣天子”的儿子躲藏的方位大喊:“喔喔喔,在那里!喔喔喔,在那里!”

决心继承父亲遗志,肩负改朝换代、改天换地重任但“鸟缘”“鸡缘”都不好的太子这下子活不成了,官兵们照着公鸡和鸟的指点将莲田团团围住,朝着密密麻麻的莲荷射出密密麻麻的箭,结果太子被射死在莲田里。

新宅一位正在耕田的农夫听说官兵到志棠抓太子了,他当即把一头大黄牛夹在腋窝下、把耕田的犁插在头髻上,上了田埂心急火燎般地一路狂奔赶往志棠,企图救护太子。然而,当他赶到志棠时,太子已被杀。农夫悔恨不已,急火攻心地奔上了青龙山,一头撞向一块巨石,化作了一道山岭。

这位农夫姓鲁,是与“布衣天子”合谋造反的重要成员,因力大无穷,人称“鲁千斤”。他死后化成的山岭被当地人称作“将岭”,后又被衍为“蒋岭”。《梓塘邵氏宗谱》录有《蒋岭樵歌》诗一首,云:“层层岭嶂接天高,满望荆薪尽可樵。频调入云朝去早,清歌载道暮归遥。一声出洞梅初落,三叠随风树亦号。莫道贾臣空晦迹,古今谁不重英豪。”砚山属兰溪辖区,山上现犹有太子庙。该庙的存在,似乎表明“砚山太子”的传说不只是传说,而是坐实了确有其事。

这是个不知起始于何时的传说,但很显然在这个传说中志棠一带已然出现了莲荷。当然,传说中提到的“志棠”“新宅”地名是后来才有的,并非传说产生之时所固有。根据蛛丝马迹可搜寻到的资料,志棠一带种植莲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

邵氏迁居引来莲子种植业

北宋末年,皇帝昏庸,奸佞当道,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的北宋王朝经不住金国猛力一击,帝国大厦轰然倒塌,徽、钦二帝与3000多王公大臣及逾10万百姓被掳北去。在“靖康之难”中,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康王赵构侥幸逃脱,万千臣民随之南渡,嗣后以杭州为行都再复建赵宋政权,史称南宋。南宋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这其中包括造就了惠及一方数百年、享誉遐迩的志棠白莲。

宋高宗赵构南迁时,有邵氏一族由河南开封随之南下,其中一支后来卜居建德寿昌梅林。至宋度宗时,梅林邵氏尚一公娶妻于兰溪太平乡二十四都徐巨室之家,他常往返于寿昌、兰溪,需途经志棠。志棠,原称“梓塘”,因一口水塘之畔植有梓树而得名。尚一公名斗,字应奎。据明代嘉靖年间编撰的《梓塘邵氏宗谱·梓塘邵氏本源》:邵斗“平生善明风水之理,因阅梓塘山川之美,遂默契于心。”梅林地处偏狭,而志棠“四面山插玉笋,一溪水漾金鳞,前有金壶山高耸于云汉之中,俨若纱帽而堆玉案;后有湖州山发脉于基址之后,浑如金带而横贵人之腰;左列笔架山三峰而屹屹,书空于万古;右缓拖蓝一水而滔滔,奏瑟于四时。”如此胜地,邵斗每经志棠,总因其山川之美而流连,于是动了迁居之念。

在《梓塘邵氏宗谱》里记载着一个邵斗迁居志棠的故事。有一回,邵斗从兰溪通过青龙山羊肠小径返回梅林途中,在志棠歇脚。正在四顾览景之时,有位樵夫上前搭话:“我看你经常来到志棠,来了就好像不想离开,这肯定有原因吧?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不跟我说说呢?”邵斗回答说:“我老家地狭人多,我想把家迁到这里来。”樵夫就说:“这里清幽,正适合居住呀!”樵夫介绍志棠无“四害”而有“四善”:所谓无“四害”,乃是“财狼所不到,旱涝所不及,势豪之所不夺,胥吏之所不侵”;所谓有“四善”,则是“有田可耕而足以供食,有山可樵而足以燎灶,有水可渔而足以供馔,有木可伐而足以构居。”樵夫鼓动说:“这么个‘世外桃源’,你还犹豫什么呢?既要迁居,这里正是上佳之选。”邵斗抚掌大笑:“你的指点,正合我意啊!”于是择日雇了一群工匠在志棠建了几十间房屋以及祠堂,将全家从梅林搬迁而来。自此,邵氏族人在志棠繁衍生息。

据《梓塘邵氏宗谱》,旧时志棠有八景:东峰笔架,南岳金壶,西山抱翠,北水拖蓝,泉溪鱼钓,蒋岭樵歌,横坂农耕,志棠儒读。岁月更替,时代变迁,而今志棠更有莲荷簇拥之盛景。志棠莲子产业之兴起,即与邵斗有直接关系。邵斗学问渊博,于经史、医道、阴阳风水卜算之术无有不通。当地有此一说:某年仲春的一天,邵斗闲暇时信步田野,偶见一水田田埂之下长有几株才露尖尖角的莲荷。精通医道的邵斗当即下田,用双手小心翼翼把莲荷植株连同地下莲藕挖了起来,如获至宝护送回家,郑重其事将之移栽到自家庭院里,以期结出莲子作药材。

之后,莲子种植业在志棠渐至发展、兴盛起来,乃至700年后志棠白莲成为名特产而声誉鹊起。志棠莲子种植业的缘起,在当地口口相传还有一种说法:随“高宗南渡”的邵氏族人中有医生名世金,他在杭州开医馆多年,后听说有族人定居志棠,便从西湖中挖出几节莲藕送到志棠栽培种植,之后,莲子种植业便在志棠扎根落户。上述二说,都说明志棠白莲与“高宗南渡”后的邵氏族人密切相关。

志棠村位于龙游县之北端,其东与金华兰溪诸葛镇周边村村接壤,北与杭州建德大慈岩镇陈店村毗邻,海拔51米至560米,四周山包连绵,地势北高南低,土质肥沃,水源丰沛,适宜莲子种植。延至明代,志棠莲子种植已颇具规模,乃至成为当地一个标志性产业。迄今志棠村仍留存有一座八角莲花台,如同八瓣莲花,台高1米余,台面直径约1.6米,莲花台旁还摆有长条形石桌。“瑶池映月莲花台下话沧桑”,这是志棠村前些年仿古修建的街道入口处的一句联句。

数百年来,此莲花台为祖祖辈辈的村民会聚之所,乡亲们在此闲坐喝茶、谈天说地,围坐一起说着奇闻异事、交流着生产生活心得以及各种信息。莲花台还具“法庭”功能,村民间有了矛盾纠纷也在此分辨是非、听从族长剖析公断,“到莲花台说理去”成了志棠人的惯例,理亏者甚至往往因心虚而怯步,在走向莲花台的途中便逃之夭夭,使得矛盾纠纷化解于无形。

莲子药食两用,具保健功效,历史上建德、兰溪等周边地区用药需莲子,即到志棠采购。据传说,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志棠所产莲子成了皇家贡品,志棠白莲自此名声叫响。志棠及其周边地区种植莲子,到如今已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十里荷花长廊”风光带,而天池村则是此风光带的核心区。

迷幻天池成了硕大“莲池”

天池村位于志棠村之西,群山环抱着15.45平方千米区域,犹如一个硕大的盆子,新宅、下店、儒大门、杨家、毛家、鲁家、邵源坞、溪东、塘边、杨垄里、大坟头坞等10余个小村落散布其间。

天池村旧称“廻源”,以其四面山脚皆有小山溪环绕而得名,又以明代在东面村口建有城门,被称作“廻源城里”。一个村庄建城门,这为龙游县所仅见,此也可知天池村地形之特征:把守住村东村口,可保一村安宁不受外界骚扰。群山卫护,土沃水丰,天池村是种植莲子的理想之地。“宋室南渡”初期的绍兴年间,即有徐氏族人迁居于现称作儒大门的自然村。儒大门原名为“徐大门”,后因王氏族人迁入致地名演变。儒大门之东约500米外的山脚下之溪东则在数百年来一直为徐氏族人聚居之地。之后又有杨氏一族迁入。据《廻源杨氏宗谱》:南宋末年,严郡(今建德市)太守杨宗明为避战乱而至几近与世隔绝的廻源,“见涧水萦回,峰峦环抱,时有郁葱之气,因即其地而居焉。”徐氏、杨氏族人定居廻源之初是否便种植莲子,无考,但因具地利,莲子产业终究在此地蓬蓬勃勃发展起来。数百年来,每至农历六月至十月,廻源一望无垠皆是莲叶、莲花,令人觉得南宋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为廻源写的。

在徐、杨氏族人卜居廻源前后,又有王、鲁、叶、赵、季、毛、金、商、吴等氏族人迁居于此。天池村系2008年4月由新宅、下店、杨家、儒大门4个村合并而成的行政村,全村超2800人口,以王、杨、徐、鲁为四大主姓。天池村之东、西、北三面大山分别与建德市大慈岩镇梅塘坞村、大店口镇赵家村、李家镇狮山村地界接壤,除了掩映于荆棘杂草中的山间崎岖小径,整个村庄唯有村东一条道路与外界相通,至志棠继而达兰溪。

“天池”村名之由来,缘于村庄北面有座海拔逾560米的天池山,而“天池山”之得名,则缘于此山上有座“天池”。天池山上这座天池是座长10余米、宽约7米的长方形石池,池水清澈,虽遇大旱而不枯。民国《寿昌县志》载有一个传说:早年有个吴姓村民上天池山砍柴,在天池里见到一条龙,于是乘坐上龙背飞升而去。某夜,该吴姓村民托梦乡亲,说:“如遇旱,至池取水,呼我名,当得雨。”此后每遇旱,乡亲们按吴姓村民梦中所嘱求雨,果然灵验,故而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池中有龙,旱亦无忧。”

在天池村又有仙女与莲花的传说:有一年农历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七仙女偶尔俯视下界,但见一座山上有一片碧玉泛着亮光,山下又有无边无际的点点繁花,颇感欣喜,便从天上翩翩降临这“人间仙境”一游。仙女们先去探看山上的“碧玉”,却是一方水池,池水清澈洁净,于是便在水池里尽情戏水沐浴,之后飞降山下摘莲蓬、采莲花,嬉游尽兴之后返回天宫,将莲蓬、莲花敬献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按说七仙女私下凡尘是犯了天条要受惩罚的,但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品尝了香甜的莲子和观赏了娇艳的莲花后,不但未处罚七仙女,竟降旨要七仙女每年中秋时节都去天池采摘莲子、莲花,还派了天狗保护七仙女。从邵源坞自然村上天池山,在一个被叫作“天门”的山口矗立着一块形似狗的巨石,当地人说这就是那条保护七仙女的“天狗”。

天池村的莲子,在当地祖祖辈辈流传的故事中跟清朝乾隆皇帝也有结缘。话说某年初夏时节,乾隆下江南来到龙游,听说志棠一带广种莲子,便来到志棠游览。其时正值莲花盛开,乾隆一行循着莲田一路向西,不觉间走到廻源。他来到廻源西边山脚下站立在一座小石桥上,看到几个村姑在莲田里采摘莲蓬,那碧绿的莲叶、鲜艳的莲花、娇美的村姑,恰如一幅绝美的风景画。乾隆看得心醉神迷,一时忘神,竟然一脚踏空,掉到石桥下的水沟里,结果浑身粘满了泥浆。陪同的官员们慌了,连称“微臣该死”,并把当地主事的乡绅族长叫到面前大声责骂要给予惩罚。乾隆大手一挥,说:“美景不可罚,培育了美景的乡民亦不可罚。”乾隆离去后,龙游县令即拨出专款,将小石桥加宽加固新建了一座桥,取名“白莲桥”。

2024-07-19 14 14 今日龙游 content_473226.html 1 3 “宋室南渡”与志棠白莲的缘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