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沐尘畲族乡梧村村,竹林繁茂,更显浓郁。海拔600余米的山林间,就是浙江三禾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禾酒业”)的厂房。
在发酵车间,返乡“新农人”卢国文在为一批来自柯城区的研学团认真讲解酿酒工艺。“组织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触摸到真正的匠心和传统文化。”家长王女士感慨道。
三年闭门为哪般?
2017年,卢国文从金华市返乡,决定在家乡创业,并邀请来自四川省著名酒城泸州市的媳妇、从小就学会白酒酿造技术的曾小容加入其中。
曾小容是泸州市叙永县马岭镇凤凰村人,她家在马岭镇一带是颇有名气的“酿酒世家”。她从小得到父亲白酒酿制技艺的真传,掌握精湛的白酒酿造工艺。丈夫祝剑敏是沐尘畲族乡庆丰村人。2018年,曾小容回到丈夫的老家,和卢国文一起投资150余万元在环境优、水质好的沐尘畲族乡开始创业,并以朋友在梧村村的老屋为起点,搭建起4间钢板房,组成最初的酒坊。
创业初期,他们作出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闭门造酒三年。“就像古人‘十年磨一剑’,我们三年不卖一滴酒。”卢国文回忆,团队以薏米酒、莲子酒和畲酒为主打产品,反复调试工艺,仅邀请亲友品鉴。
2020年端午节,三禾酒业首次开门迎客,当日卖出近1万公斤酒,但暴露出客户群体局限在熟人圈的问题。随即,团队推出“时间胶囊”存酒服务,让客户提前封存未来用酒,为每坛酒“定格美好时光”。
“去年,我们已为200多个家庭、20余家企业完成封坛。”卢国文说,封坛仪式中,他们还设计了一个动人的环节:在酒坛夹层,每位封坛者会放进对未来期许的信笺。有的家庭给10岁的孩子写下“待你成家立业时,我们共饮此酒”的愿望;有的企业留下“并肩前行,来日再相会”的真挚祝愿。这种情感联结,让传统酿酒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
薏米梯田怎生金?
“我们酿酒的原料,全部来自村庄的土地。”曾小容说,浙江人对酒的口感偏好与她的家乡有所差异。创业初期,她以家乡传统工艺为蓝本,酿制多款酒品,最终,薏米酒凭借清香微甜的独特风味脱颖而出。
产业起步并不容易。酒厂位于龙南山区,从外地采购原料的费用相对较高。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赴福建省学习薏米种植技术,引进优质种苗。2020年,在村集体支持下,卢国文成功流转70亩土地,尝试种植薏米。山地梯田难以机械化作业,他便吸纳村民参与种植。经过多轮试种,薏米的产量和品质均达到预期目标。于是,卢国文又成立浙江薏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薏本生态”),专注薏米酒原料供应及薏米粉干、年糕等衍生产品的开发。
从最初的70亩试验田,到如今连片的860余亩薏米梯田,种植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企业与梧村村共同成立了“三禾粮品”共富工坊,通过签约订单、土地流转、基地托管等方式助农惠农。“农忙时节,单日用工量超过80人。”卢国文说,仅土地流转费用,企业每年支出40万元,务工工资更是超过60万元,盘活了村里70%的闲置土地。去年,薏米酒及薏米衍生产品为三禾酒业和薏本生态带来了超过300万元的收入。
“通过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那些荒废的山地,在企业的帮助下不仅重新焕发了生机,还让留守老人实现了‘种地领薪金、流转收租金’的双重收益。”梧村村党支部书记吴松林感慨地说,现在本村及周边的村民中,有70%的劳动力集中在薏米种植和农产品加工领域。
“三村联动”何所至
去年以来,梧村村联合同乡的双戴村、社里村启动“三村联动”计划,通过土地流转、技术共享和市场共建,将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
双戴村腾出300余亩梯田,与薏本生态签订20年长期租赁协议,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社里村则依托乡强村公司,投资建设4600余平方米的产业综合体,建设集“沉浸式”体验车间、畲族酒工艺文化体验馆、游客接待中心于一体的展示窗口,预计今年8月对外开放。
“强村公司收益将按比例分红到各村,让村民共享产业链增值红利。”双戴村党支部书记陆文全表示,三村之间建立了“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运营”的工作机制,形成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产业链,预计每年可吸引游客3万人次以上,村集体及农户年增收超200万元。
“另外,我们正创新推出‘种—酿—养—种’的闭环模式。”卢国文说,酿酒产生的有机废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农田,酒糟作为饲料供给村民养殖牛羊鸡鸭,畜禽粪便经处理后反哺薏米种植。“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能实现‘零污染’耕作。”
在今年3月底举办的衢州市深化民族乡村“共富联盟”助力缩小“三大差距”行动(龙游站)中,三禾酒业与薏本生态作为当地重点企业,还与沐尘畲族乡签约“产业共富计划”。“酒是畲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符号。”沐尘畲族乡党委副书记徐俊说,酿酒产业已成为村庄协同发展的纽带。对此,联盟将集中资金和技术等关键资源,为企业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扶持,促进薏米酒的品牌提升和市场扩张,逐步实现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通讯员 吴婧涵 钱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