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羽煊
“只要身体允许,学校需要,我都会一直教下去!”教龄长达30余年的横山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王慧珍的话语朴实却动人。作为一线优秀教师代表,这位有着31年教龄的“双料”坚守者,主动申请延迟退休。“就是舍不得!”她说,舍不得讲台,舍不得学生,更舍不得这段三十一年如一日、却每一天都鲜活如初的教育人生。
从“农村娃”到31年“守路人”
1994年,王慧珍从湖州师范学院毕业,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走上讲台,在街路中学任教。2006年,她被调至横山中学。“我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农村孩子质朴,再苦再难的地方,也得有人来教书。”
从业31年,王慧珍当了18年班主任,每天从清晨6点10分学生起床,到晚上9点30分学生休息,她的身影始终围绕着学生转。面对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的学生,她总是以耐心化解学生成长中的难题。
这份日复一日的陪伴,不仅体现在日常管理中,更融入在对每个孩子细致入微的关怀里。高三学生陈家龙至今记得,学考期间自己突发流鼻血,并非王慧珍班上的他求助时,王老师立刻拿出中草药。“王老师非常熟练地帮我止血,让我可以安心备考。”学生傅圆缘则觉得王老师像“妈妈”一样,为生理期女生准备红糖水、为忙碌的学生准备吹风机,还在她成绩失利时鼓励她。“老师永远相信你,你更要相信自己。”
既是“引路人”也是“活教材”
作为历史科目高级教师,王慧珍的教学智慧早已成为学校公认的“宝藏”。一名艺术生有厌学情绪,王慧珍多次家访、耐心引导,帮助他重拾信心,最终成功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如今,这名学生仍时常回校看望她,还主动走进班级为学弟学妹分享成长经验。“看到他们考上大学、越来越成熟,比我自己中奖还开心!”
除了是学生的“引路人”,王慧珍在同事眼中更是一部“活教材”。横山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兰太玲对此深有体会,她回忆刚入职时,王慧珍不仅帮她避开许多教学“陷阱”,还启发她跳出教材局限,融合不同学科视角,真正拓宽课堂的边界。“示范课上,她从容地节奏、灵活的应变,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反复揣摩。”更让兰太玲感念的是,王慧珍身上那种从容坚定的职业信念,潜移默化地缓解了许多年轻教师的焦虑,让大家看到教育更为长远的价值。
难能可贵的是,已经56岁的王慧珍从未放缓学习的脚步。面对AI、多媒体等新教学技术的涌现,她主动向年轻教师请教,积极参加各类校外培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热情。“教学技术和理念更新太快,不学就要落后了。”她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实际行动诠释何为“教学相长”,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走出了一条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之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讲台就是我的人生舞台,是我的根!”如今的王慧珍,提起延退的决定格外坚定。在她看来,支撑自己的动力很简单:学生求知的眼神,还有毕业多年后穿越人海的一声声“珍姐好”“老师好”。
在同事们眼中,王慧珍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更是一种教育信念的传递者。共事十余年的技术教师胡子武感慨道:“她从不过度说教,却用行动让我真正明白,教育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校长胡正茂更是称赞她为学校的“定海神针”:“作为高中女老师担任18年的班主任,她不仅带班成绩优异、班风端正,更以持久的耐心和智慧,默默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些年,她获市县奖项数十次,却始终淡泊如初。她说:“未来没什么宏伟计划,能多教一天是一天,就算真退休了,我也会常回学校看看——看看同事,看看孩子。”
时间流转,青丝渐染霜色,但不变的是她眼里的光。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华丽昂扬的誓言,王慧珍只是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倾听与教导,在三尺讲台上写下了四个字: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