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平
中国历史文献浩如烟海,据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至商汤时尚有三千诸侯。随着风雨沧桑,这些数百上千的诸侯,先秦典籍鲜有记载。姑蔑为先秦古国,历史悠久,先秦文献对其记载,非常明晰。当时,记载浙江大地上较早的两个诸侯国,即古越国和姑蔑国。龙游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春秋时期的姑蔑,对这段历史的考析,有助于浙江人提高对典籍文献的认识,增强浙江文化的自信心。
姑蔑的始发
姑蔑在越古之太末,今之三衢大地上的龙游。夏朝,《禹贡》书有记:“为扬州之域,帝少康封庶子无馀於越,遂为越地”;到了商朝,记载为扬州之域;到了周朝,就有姑蔑国的记载,《国语》曰:“句践之国,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这说明姑蔑在古越交界处,由来久矣;《左传·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姑蔑,越地,今东阳大末县。曰:‘吾父之旗也,弥庸父为越所获,故姑蔑人得其旌旗。不可以见雠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属,会也。王子地助之。”这是历史上最早记载越国联合姑蔑对抗吴国的历史事件;《越绝书》﹕“吴王夫差伐越,有其邦,句践服为臣。三年,吴王复还,封句践于越,东西百里,北向臣事吴,东为右,西为左。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觐乡北有武原。姑末,今大末。写干,今属豫章。”“吴王闻越王尽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采,虽有五台之游,未尝一日登玩。‘吾欲因而赐之以书,增之以封。’东至于勾甬,西至于檇李,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纵横八百馀里。”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本春秋姑蔑之地,越西部也。杜预注‘今东阳太末县’”;《逸周书》:“东越海蛤。瓯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於越纳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鼍。皆西向。”其中提到“於越纳姑妹珍”;王应麟云:“《越语》:‘句践之地,西至姑蔑。’《舆地广记》:‘衢州龙游县本姑蔑,越西鄙。’妹亦蔑字也。珍谓珍物。”这些都是证明姑蔑的始发且在越国的西部。
姑蔑国的范围
周朝,有“姑蔑国,子爵,越附庸也。”春秋时,及越伐吴,吴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汲冢周书》有“姑妹珍注云:姑妹国,后属越。”《国语》:“姑妹,国,后属越。”从中可见,姑蔑国的称呼,古已有之。到了明代万历壬子《龙游县志》、清康熙癸丑《龙游县志》两志书上,将其统称为姑蔑国,为子爵,越之附庸国。这是浙江早在吴越时期就存在的另一诸侯国。
那么,它管辖的范围在哪里呢?明万历壬子和清康熙癸丑的《龙游县志》记载:“秦制天下为三十六郡,立太末县,属会稽。”1991版《龙游县志·县境》里介绍:“秦置太末县,以姑蔑地为县境。其时壤地至广,约含有今龙游县、衢县、柯城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玉山县、遂昌县及金华县部分,以至兼有比此更为广大的地域。”2017版《龙游县志·概述》介绍:“春秋时期为姑蔑地,姑蔑的范围比现在的整个衢州市还广,其中心聚落姑蔑城,就在现在的龙游县城一带。到了东汉初平三年,分立新安县。建安二十三年,析太末县为平昌。唐宪宗元和七年,省盈川。明成化七年析清阳乡入金华,置汤溪县。”
姑蔑的遗存
南宋《路史·国名记》曰:“姑蔑,一名姑妹,太末也。晋之龙丘,今之龙游,有姑蔑城。”姑蔑城在龙游县縠溪之南,相传此地即其故城。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姑蔑故城在龙游,太末县亦治龙游,其地实兼有今西安、江山、常山、开化、遂昌、玉山及汤溪县之半。”他提及的那些县(市)和姑蔑都有渊源关系,龙游的特殊地位则在于“姑蔑故城在龙游”。所以,相关典籍在解释“姑蔑”一词时,都说是“在今浙江龙游”。
至于姑蔑故城的具体位置,北宋王存、曾肇、李德刍《元丰九域志》卷第五有如下记载:“姑蔑故城在瀫水南三里,东门临薄里溪。”它所载姑蔑城方位,基本上与现在的县城吻合。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三《浙江五·龙游县》的“姑蔑城”条也说:“相传穀溪之南即其故城。”穀溪、瀫水都是衢江的旧称,薄里也称泊里、泊鲤,是灵山江的古称。万历志卷之三《祠祀·古迹》中记载姑蔑城:“东西二百一十二步,南北一百六十八步,高一丈七尺,厚四尺,周四百七十步。至今,人犹呼之寺城麓。”
龙游县城建于明隆庆年间。“先是,姑蔑故城久废,惟存四门,因以设关,时其启闭。隆庆二年,衢州府知府汤仰始以筑城上请得准,按察副使毛纲檄署知县陈中烈、江山县知县余一龙董其役。蠲军饷三年,得金八千馀两;征民间米每石折银八钱,及鬻炉冶户、官田、学田以益之,通计万数千两。明年,知县傅性敏继之,遂竣工。城周六里。”今据万历壬子志,“为俾倪二千八百四十有奇,高一丈六尺,基广一丈三尺,面九尺。门四:东曰永安、南曰归仁、西曰太平、北曰向义,各有城楼,外为钓桥,内为官厅各三楹。每门各有便门,曰:小东门、小南门、小西门、小北门。”
姑蔑宫
万历志卷之三《祠祀·诸寺观》说:“灵耀寺在县西北百余步,旧名灵光,晋义熙中即姑蔑故宫址建寺,其伽蓝神谓是姑蔑子,其像犹作进贤冠。”灵耀寺位置在县城太平东路义和巷西侧一带,与余绍宋民国志所载姑蔑宫位置吻合。余绍宋父亲西门小学原校长余庆椿在《姑蔑考》中写道:“今龙游灵耀寺为姑蔑宫故址。”
古代姑蔑宫的选址、修造方案是比较严慎的:选址要有南低北高的地势;要坐北朝南朝向;不宜临水太近的位置;一般要建大城与子城,即城内有城;有高墙大院,防水、防盗和守卫等方面都比较安全稳妥的位置。因而在建造前应符合这几个要求。相传,现在太平东路上的桥下小学位置为姑蔑宫,刚好有南低北高的地形,北面有个小高坡,现在还沿用叫“后高山”的古地名。
姑蔑子墓
万历志卷之三《祠祀·阡墓》:“姑蔑子墓在东华山下,其崇累累百余皆其疑冢。宋庆元间为人所发,古物充牣,随即灰散,惟数瓦缶不坏,贮水满其中,众并志石碎之。”余庆椿在《姑蔑考》中述:“其墓在县东二里,名东华山,山麓间其墓在焉。墓北五里,其崇累累,如贯珠者,凡百馀名百墩坂,相传俱其疑冢。”1939年2月1日,余绍宋曾赴实地考察:“乘汽车至十里铺视察,顺道一观姑蔑子遗冢。凡三处,砖石花纹甚古,规制亦大。疑皆属疑冢,旧志本云有疑冢多处也。”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中也有记载:“宋时发姑蔑子墓,破其铭石,好古者琢以成砚。”子爵,当然其墓也称子墓。当时,疑冢山、东华山、十里埔一带长约10公里的范围内,留有上百座的“王坟”,人们称“王坟疑冢”。1979年,在东华街道十里埔村,现在的县教育局大楼东头的位置,发现了一座王坟,发掘现场的占地面积有1.5亩左右,墓穴高大,有几进深,人可交叉直接进出。出土文物有陶缸、陶瓮、陶瓿等陶器,其中陶瓮最大,有1人之高,圹穴较完整。当时的《浙江日报》还专门报道过,并附有照片,社会面反响很大。至今仍留有“疑冢山”之名。
南、北姑蔑的问题
《左传》除哀公十三年“弥庸见姑蔑之旗”外,杜预注是“南姑蔑”。《左传·隐公元年》有“三月,公及邾义父盟于蔑。”《左传·定公十二年》有“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上述姑蔑都和鲁国发生关系,此两处之“蔑”与“姑蔑”均属“北姑蔑”。
南、北姑蔑是关于鲁地姑蔑与龙游姑蔑的区别问题。清人王先谦等学者认为鲁地姑蔑和越地姑蔑是两回事,是不能混一的观点;清人陈逢衡亦云:“鲁国卞县南有姑城,案其地在今兖州府,与定公十二年败诸姑蔑是一地。《左传哀公十三年》此姑蔑属越,在今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不得混合为一。”
不过,南、北姑蔑的问题在龙游县召开全国首届姑蔑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时已经解决这个问题。在《先秦史研究动态》学术杂志(2003年1月总第37期)上,有学者认为“在春秋时就有姑蔑地名出现在鲁国境内,鲁地姑蔑本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龙游姑蔑是从鲁地由北向南逐渐迁徙而来的。”但也有个别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鲁之姑蔑是从越地姑蔑迁入的。”关于迁徙的具体路线,学者们根据各自的观点和研究,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构想。但此观点尚缺乏可靠的依据,还是以“异地而同名者”视之为妥。
至今天为止,郦道元《水经注》“浙江,东北流瀫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县,县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古之姑蔑,即太末,而太末即今之三衢也。万历志卷和康熙志卷之一《舆地志·沿革》中均有“周,姑蔑国”的记载。民国《龙游县志》主编余绍宋对“姑蔑国”的说法,持非常认真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民国志卷二《地理考·沿革》中写道:“未知所据,未敢率录。”在行文中也都称“姑蔑”或“姑蔑地”,这是一代方志大师的谨慎。因时间久远、资料缺乏,不宜称姑蔑国。
再话,由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上《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29-30页《春秋·楚吴越》局部放大的姑蔑地位置图,将姑蔑标注在龙游,千古流芳矣!
注:1.《左传》卷五十九《哀公十三年》;2.《逸周书》卷七《王会解》;3.《越绝书》卷第八;4.《吴越春秋》;5.《路史·国名记》丁卷;6.《元和郡县图志》;7.《汲冢周书》卷七《王会解》之孔晁注;8.《国语》卷二十《越语上》;9《路史·国名记》;10.《大明一统志》卷四十三《衢州府》;11.弘治《衢州府志》卷一《沿革》;12.《日知录》卷四《春秋左传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