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麻烦事”成“快乐事”是这样练就的

——沈家门街道墩头社区居民应姬娜讲述垃圾分类小窍门

编者按: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绿色革命”中,通过职能部门和街道社区的精准宣传和引领,如今垃圾分类投放正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生活习惯,越来越多市民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垃圾分类对改善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许多市民还从中积累起垃圾分类的小窍门和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精准化投放,今起本报推出一组市民讲述垃圾分类的报道,分享他们如何做好垃圾分类的做法和心得体会。今天刊发第一篇,以飨读者。

橘子皮熬制的橘子蜜、用旧礼盒制成精致整洁的茶具盒、用鸡蛋壳等自制简便的植物化肥……这些本应作垃圾处理的旧物品经过一番用心制作,瞬间变废为宝物尽其用。这就是沈家门街道墩头社区居民应姬娜践行垃圾分类练就的小窍门。

日前,记者来到应姬娜家中走访,她说起垃圾分类的事津津乐道,她说,做任何事要用心。用心做事,熟能生巧就能出窍门。要将环保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将垃圾分类作为一种生活乐趣,就会使“麻烦事”变成“快乐事”。

“垃圾分类开展以来,我家购置了感应分类垃圾桶放在厨房洗菜池边,扔东西时分类垃圾桶能自动感应打开盖子,投放垃圾既方便又有趣。”在应姬娜家中,她指着垃圾桶对记者说,垃圾桶上面一层分别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下面一层则专门放置其他垃圾。为方便区分,应姬娜在垃圾桶上贴了分类标签和投放种类。现场还拿出以前自制的分类垃圾桶,用夹子固定住两个垃圾袋,可将普通的垃圾桶一分为二,用于分类投放,很实用。

在厨房的柜台上,记者看到一份被翻阅得泛旧起褶皱的垃圾分类宣传册。“并不是所有电池都是有害垃圾,像碱性干电池属于其它垃圾,过期花妆品不是其他垃圾,节能灯不能回收,两者都属于有害垃圾……”应姬娜对垃圾分类知识侃侃而谈,她说有些垃圾处理之前需翻翻社区发的宣传册确认,“给垃圾分门别类,这也是一种生活乐趣。”

应姬娜告诉记者,目前居民小区设置三类垃圾分类桶,即其它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居民家中的厨余垃圾投入到其它垃圾,不用单独分类,带来很多的便利。但是自己在家中多数时间会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区分开来处理。“因为自己家经常做饭,厨余垃圾满得比较快,所以基本上都是当天投放的。”

据了解,在推进垃圾分类精准化工作中,我区正在试点推行智能化管理,配备智能垃圾回收箱。应姬娜所在的银色海湾小区不是试点小区,她除了将可回收垃圾投入到楼下对应的垃圾桶外,把一些可利用的诸如纸箱、易拉罐等送给附近阿婆变卖补贴家用,把旧衣服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

“我是一名志愿者,身体力行从垃圾分类做起,并把一些可利用的垃圾变废为宝,通过细小的改变,使‘麻烦事’变成‘快乐事’,何乐而不为。”应姬娜如是说。

2020-07-06 ——沈家门街道墩头社区居民应姬娜讲述垃圾分类小窍门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7744.html 1 3 “麻烦事”成“快乐事”是这样练就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