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可叶)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医院预约挂号、超市扫码支付等越来越趋于日常,然而数字便利的另一面是许多老年人正在遭遇“数字”难题。
近日,市民董阿伯由于不会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当天到普陀医院看病起了个大早。“凌晨4时来的,挂到了29号。”董阿伯说。
智能手机预约挂号、缴费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看病体验,大大缩短了病患的排队时间,可对于很多像董阿伯这样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却是另一种体验。“我现在还在排队挂号,太累人了。”市民王阿姨说。
记者近日在东港欧尚超市收银台看到,老人们基本都在使用现金支付。“我们老年人用的是老年机,智能手机用起来不方便,你慢会耽误人家功夫,还是付现金快。”市民陈阿伯说。
市民施阿伯则表示,手机要打字不会弄,稍微复杂一点就不会用了,年纪大对新事物接受慢。
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网约车出行……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帮老人迈过“数字鸿沟”?在东港普陀医院一楼门诊大厅,记者发现,有身穿粉色大褂的工作人员在引领市民挂号。工作人员叶小芬告诉记者,老年人网上预约挂号的比例较低,医院设有电话预约,并且会教老人挂号预约。“老年人不会用手机操作,医院窗口都有电话号码,教他们怎样预约。”除了工作人员,普陀医院还有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帮助老年群体使用自助机挂号和打印电子发票等。
一家手机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疫情需要查看健康码,很多老年人前来购买智能手机,有的是初次使用智能手机。店员会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方法,老人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会来询问。“最常用的是微信,跟子女沟通,可以视频和语音。”
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也不是洪水猛兽。区委网信办成立“银发好网民协会”以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许多老年人融入到了数字化的新生活当中。“定期给老年人上一些关于智能手机方面的课,比如健康码怎么出示,还有微信、支付宝等经常会用到的一些功能。有些老年人一时没有学会,我们会互相留存联系方式,以便随时询问。”区委网信办相关人员说,经过培训,很多老年人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生活方便很多。
据了解,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应用困难的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底前,抓紧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更加普遍的智能化服务。到2022年底前,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有理由相信,在政府重视和社会关爱下,通过破解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难题,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更便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