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
连日来,我区不少学校的苗圃迎来了收获季节,新鲜蔬菜纷纷“上市”。学校通过义卖形式,使孩子们的劳动实践更有意义。“双减”之后,让孩子们接地气、懂稼穑,爱劳动、知奉献,这个“加法”做得好!
减轻课业负担、课外培训的负担,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赢得身心健康。因此,“双减”之后的加法大有讲究。长期以来,小学生埋头于作业堆,看似打牢了学习基础,实则耽误了全面发展。孩提时代正是心智发育的启蒙期,需要“营养均衡”才能茁壮成长。只会做题而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即使赢在起跑线上又怎能越跑越好?
如今的孩子,即使出生在农村,大概也是“只知盘中餐、不识田中菜”,更不用说下地参加农业劳动了。给孩子们一块“自留地”,让他们在种菜的过程中认识自然规律、体验劳动艰辛,又在义卖中分享收获喜悦、感受奉献快乐,实在是必要的一课。
以前,孩子们都是拿父母的钱献爱心的,虽然也能“手留余香”,但毕竟只是“击鼓传花”般的过过手。这次,舟渔学校、城北小学的孩子们都把义卖蔬菜所获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这种成就感真是千金难买。
当然,收获之后如何分配“财富”也可以有多样化选择。做慈善之外,买点花花草草给教室添绿,给父母长辈送一份小礼物,买学习用品甚至奖励自己一块巧克力,都是极有意义的。自食其力、乐善好施,从点滴学起。
“双减”之后孩子们减轻的负荷,理应成长得更活泼、更舒展。如何做好快乐成长的“加法”,既需要人人受益的“必修课”,又需要因人而异的“选修课”,老师和家长还得多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