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励佳 通讯员 邵盛欢
“援沪核酸采样人员返回,还有8名医护留在方舱医院……”在日常防疫工作中,每天上班前清点一遍医护人员在岗情况,已经成了余友杰的日常。“时时掌握人员动态,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任务,协调好防疫工作和医疗工作。”他说。
余友杰是区劳动模范,现任普陀医院医务科主任、大内科主任、血液病(肿瘤)内科主任。透过这一串职务,可窥见身兼数职的他在不同角色中奔忙的身影。余友杰告诉记者,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肿瘤内科坐诊以及管理住院病人。防疫中,医院医务科的工作量直线上升,调配医护力量、准备防疫物资、培训防疫技能、做好后勤保障……桩桩件件都需要落细落实。
“身兼多职怎么平衡这些工作?”面对记者的疑问,余友杰说,“要平衡其实很难做到,只能延长工作时间,保证高质量完成每项工作。”今年以来,周边地区散发疫情增多,普陀医院医务科经常在晚上接到支援任务。对余友杰和医务科的同事们来说,通宵工作已是家常便饭。
余友杰介绍说,目前普陀医院已形成一份应急预备队名单。在初步确定人员名单后,还要为准备出征的医护做好核酸采样、防护服穿脱等培训,考核合格后,再形成最终名单。除了人员协调,医务科还负责调配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比如去外地支援抗疫,医务科会为他们配好1至2天的干粮、水等生活物资,以应对当地可能发生的后勤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
在医务科的工作中,余友杰需要时时关注当前医护人员流动情况,做好各项统筹和协调工作,全力构筑抗击疫情的坚强后盾。而在专业领域的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细心、耐心、负责,为肿瘤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我们这个科室接收的病人,相对有点特殊。”余友杰说,有些肿瘤病人因疾病无法根治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虽然已进行了治疗,但仍然对以后病情的可能变化充满担忧;有的病人容易精神焦虑、抑郁,情绪低落多变。遇到这些患者,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工作,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从医逾20年,余友杰已经习惯了没有假期的日子。就算轮到休息日,他也会一大早来到科室,看看病人的情况。“有些需要化疗,有些在靶向治疗,每天不亲眼看看我不放心。”余友杰告诉记者。
就算偶有半天闲暇,余友杰也会随时待命。“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必须尽己所能,发挥所长,坚守医者初心,扛起使命担当。”余友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