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李灵敏)发展民间鱼拓艺术、为渔民画提供线上服务、创新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近年来,围绕“一条鱼”,我区不断挖掘海岛文化资源,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路径、打造文创“IP”,助推传统海文化、渔文化、船文化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夺目光彩。
以鱼作画,展现海岛文化魅力。在普陀,独具匠心的民间艺人,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印到纸上,创造出了独特的海岛工艺品——鱼拓画。
“最初,鱼拓画采用墨汁拓印,只有黑白两色,制作出来也比较粗糙。后来经过改良,鱼拓画采用多种颜色的颜料进行拓印,做好的作品上还可描绘水草或山水,书法或题写诗词,钤盖印章,形成诗书画印的艺术品,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观赏工艺品。”中国渔业协会鱼拓专业委员会理事、普陀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周一介绍,得益于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浓厚的海岛文化底蕴,鱼拓画在我区发展起步较早,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创作者。鱼拓画技艺也于2015年被正式列入第五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5月,一场鱼拓艺术展在区图书馆展厅开展。展览现场,一幅巨大的鮸鱼鱼拓吸引了参观者的注意。这是一位渔民钓上来的重达25公斤的鮸鱼,渔民第一时间找到了鱼拓画创作者,制作了这幅鱼拓进行永久珍藏。“这种能将鱼活灵活现拓印在纸上的技艺,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各类鱼拓画赛事、展览相继在我区举办,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海钓、鱼拓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民间技艺与海洋经济的有机融合,带动了鱼拓画这项传统工艺的推广创新,也推动了海岛旅游、海钓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推广鱼拓画技艺的同时,作为普陀海洋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具有独特魅力的渔民画也插上了数字化发展的“翅膀”。
据悉,普陀渔民画由古代船饰画演变而来,以渔家生活、海上作业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具有鲜明的海岛地域文化特色,是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进一步激活普陀渔民画传承发展活力,今年4月,区文广旅体局依托“浙里好玩”平台,上线了全省首个民间艺术数字化版权交易平台“渔民画云码头”,为渔民画创作者提供版权登记、作品展示、在线交易等线上服务。
目前,该平台已入驻76位渔民画原创作者,上传原创作品409幅,已申请版权作品133幅,渔民画版权总价值1311万元,已保护版权价值399万,亟需保护版权价值91万。
“‘渔民画云码头’的上线,渔民画版权登记和交易流程实现数字化,切实保障了渔民画创作者权益,促进了渔民画的传承和产业化发展。”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方面,我区不断探索,并取得积极成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属渔绳结。
“渔绳结是渔船上最普通的物件。帆布上运转有序的绳索系统,网具上的各处衔接,甚至是船舱内摆放的锅碗瓢盆上都能看到其身影。经过一代代海岛渔民的口传心授,传承改良,渔绳结逐步丰富完善,最多时达上百种之多。”渔绳结手工艺人李芝琴告诉记者,海岛渔民以其特有的审美观,用彩色的绳结作为服饰、挂饰,布置新房、庙堂等,使它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经久不衰。
据悉,2012年,渔绳结被列入第四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被列入第六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区相关部门、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保护下,渔绳结这个过去渔船上的“小物件”已脱胎换骨,被赋予了更多艺术价值,应用于杯垫、挂件、绘画等各种工艺品上。“我区的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还在传统渔绳结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了多个具有海岛特色的渔绳结作品及衍生品,多次参加全国各大工艺品展。”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