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

沈家门老城区有机更新水系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显成效

城市有“里”也有“面”

本报讯(记者 励佳 通讯员 孔维辉)前几天的一个上午,在沈家门东河路,区城投集团工程管理一部部长邵嘉力来此查看经过水系管网提升改造后的路面情况。川流不息的马路上,新铺设的沥青路面、人行道上的花岗岩,大大提升了人车通行的舒适度。而在地下,经过悉心梳理的水系管网排布缜密,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呼吸吐纳城市的污水和雨水。“效果还是可以的,走在人行道上,空气中没什么异味,环境也保持得比较好。”邵嘉力不由回忆起改造前后的点点滴滴。

部门协作攻克难点

东河路打响改造“第一枪”

去年,我区决定分两年、30个改造节点,实施沈家门老城区截污纳管排查和水系管网提升改造工程,东河路就是该项工作的“第一枪”。

“东河路是连接滨港路与东海东路的重要通道,同时附近人口居住密集,东河市场及沿街店铺买卖兴旺,人流、车流量较大。”邵嘉力说,改造中,我区多个部门联合作战,充分考虑了通车方便及附近居民、商户的需求,实行半封闭式施工,同时也整合了原有的非机动车道、停车位等,留出了绕行空间,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带来的影响。

其中,污水管的铺设是东河路改造中最大的难点。邵嘉力告诉记者,东河路一带的污水管皆经由东河路、滨港路,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当时东河路已处于半幅施工阶段,如果再度开挖滨港路,则会造成两段道路封堵,给城区带来很大通行压力。“征集了各部门意见后,我们废弃了很多方案,最终尝试使用牵引机。”邵嘉力说,牵引机能深入地下6至7米的位置,在远程遥控下,机器牵引污水管从地下横穿滨港路,抵达设在非机动车道的接收井。“这样我们的工作面积就只占了非机动车道上的一小块地方,并不影响道路正常通行,顺利铺设了管道。”

改造节点30处

老城区加速有机更新

东河路只是沈家门老城区水系管网提升改造工程的其中一个节点。记者了解到,去年开始,我区通过实施工程完善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及路网管线结构,不断提升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综合环境,缓解城市排涝压力,主要内容包括路基路面工程,雨污水工程,人行道铺装、交通工程和路灯工程、截留井、泵站改造等,改造节点共计30处。

“一方面这是一个硬性的指标任务,另一方面,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我们自加压力,筛选了一批有提升条件的老城区主要通行道路,都纳入到改造范围内,铺设管道总长预计达到16公里左右。”邵嘉力说。

目前,东河路、中洲路、外河口路等19条路完成提质改造;东、西河强排泵站的建设大大提升了老城区排涝排水能力,并成为了滨港路沿线的新观景平台;改造中还更新了部分城区截流井,进一步提升城区污水处理综合能力。中大街路、蒲湾东路、泗湾路等5条道路正在紧张地施工;滨港路是被纳入改造计划的最后一条道路,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与招标工作,预计将于明年5月开工。

提升排涝能力

实践中初显成效

改造完成后的道路、泵站、截流井等陆续投入日常使用,进一步理顺了老城区水系管网,污水与雨水“各行其道”,提升了城区排涝能力,改善了城市环境。

今年9月11日晚8时至15日上午7时,我区受到台风“梅花”影响,全区范围内普遍出现100至200毫米,局部250毫米以上的降水。相比往年的台风季,沈家门老城区积水现象改善了许多。“这与雨水管网的重新铺设、强排泵站的启用息息相关。”邵嘉力说。

改造中,我区提升了东河强排泵站、西河强排泵站排水能力,目前总计排水量达5万立方米/小时。“以前台风或雨季前需要排水的话,要看当时海水水位,强排泵站顺利运行后,做到了随时排水,大大提高了防洪排涝的主动性。”邵嘉力说。

此外,随着改造脚步的推进,以往老城区部分路段空气中散发异味现象已不复存在。邵嘉力告诉记者,以东河路为例,因为东河市场海鲜交易频繁,以往该区域的污水排放是个治理难点。“在以前城市建设中,东河路人行道下铺设了一个箱涵,污水都集中淤积在箱涵内,时间久了难免溢出异味。”而在此次改造中,区城投集团改造提升截流井13个,将污水集中后排往污水处理厂,大大减少了污泥淤积现象,从而还城区“新鲜”空气,滨港路沿线十几个出水口也再无排污现象,进一步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2022-11-14 沈家门老城区有机更新水系管网提升改造工程显成效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85678.html 1 3 城市有“里”也有“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