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女性,几乎全都受过当时来说最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所以出阁之后,相夫教子,成绩斐然。李又兰、李辉、李银娥、李瑶红、李精圆,都是站在成功男人背后默默奉献的女性,“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们为小港李家增光添彩,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李又兰真是兰质蕙心,不但天生丽质,而且慧眼识人,选择了张爱萍作为终身伴侣,从而使小港李家的门楣又增添了一道特别绚丽的光辉。
张爱萍16岁加入共青团,18岁转入共产党,19岁成为工农红军基层指挥员,23岁任少先队中央总队部总队长,24岁到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学习,旋即任红三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驿前誓师,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大战老鸦山、保卫遵义城以及抢占白层渡口、金沙江堵敌、青石嘴痛歼敌骑兵等战斗中,他冲锋在前,屡立奇功。抵达陕北时,又被任命为新组建的中央军委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抗战爆发后,他受命来到华东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他与李又兰从相识到相爱,喜结良缘。
也许是因为张爱萍的一句名言,“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没有创造性的实践”,这使他在“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长江”之际,接到了中央军委的命令:担任华东海军司令员兼政委,职责是创造性地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而张爱萍凭借其创造性的思维,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一支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海军部队,还创办了我军第一所海军学校、第一个海军技术研究指导机构——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
1954年,张爱萍来到爱妻李又兰的家乡,以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的身份,担任浙东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负责指挥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他当时实施海、陆、空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所指挥的海、陆、空军兵种之多在人民解放军作战史上前所未有。1955年9月,张爱萍被授予上将军衔,并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随后,他又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主持国防尖端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
乾房李善祥勇创实业
历练成长
乾房李善祥25岁时偶然闯进父亲的密读室,阅了父亲所藏的许多新学书籍。书中革命者为变法图强、拯救中华, 不惜肝脑涂地、血荐轩辕的精神,使他茅塞顿开,如梦初醒,立志做一个无愧于国家和民族的人,且终生矢志不移深感民智不开,尤其是妇女不能接受教育,不能独立生活,终难逃脱封建势力的迫害。于是不顾亲友、家族的非议和指责,自筹经费,于1906年在港口村开办务实两等女子学堂,号召妇女识字求学,自立自强,冲决封建牢笼。这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女子学校之一,也是李善祥振兴民族教育的开端。此外,他还担任了崇邱乡总董、镇海教育会会计干事等职,在乡间号召废除女子缠足恶习,号召男子剪辫,并且亲自拿着剪刀上街去剪辫子。李善祥的鼎革之举,被一些人看成是“不识时务的怪人”,进而有人送了他一个“六大糊”的诨号。
在此期间,李善祥经镇海革命党人的介绍,加入了新浙江同志会,毅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满清政府的民主革命运动。起义成功后,被镇海县国民会议推选为县革命政府首任民事长(县长)。他在任上锐意改革,不徇私情,颇有建树。不过他很快就发现,剪掉了辫子,并不意味着民主已经实现,官场依旧黑暗腐败。从政仅两个月,清廉自律的李善祥即愤而辞官。但他并不仅仅独善其身,而是怀着兼济天下的抱负,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那年冬天,李善祥携带家眷,辞别江南,远走关东,来到天寒地冻的辽宁锦州,经营乾房产业“恒康农场”。实业救国的理想,父祖辈创业的勇气,都激励他决心在这片广袤的荒原上有一番大作为,开一片新天地。日本人对东北的资源掠夺由来已久,20世纪初他们在辽东一带利用中国的土地和劳动力开办果园,用现代果艺技术种植美国优良品种的苹果和玫瑰香葡萄等名贵水果,然后又以高价在中国倾销。这使李善祥既痛心又生气:“为什么要让日本人把钱赚走?中国人也可以办果园!”但下定决心自办果园,誓把日本人挤出东北水果市场。他说:“我办果园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与日本人抗争,抵制他们的经济侵略。”
在倾注全力创办果园之时,李善祥仍然不忘扶弱济贫,关心锦州一方百姓的疾苦。1930年秋,辽西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大小凌河合流,洪水所到之处皆成泽国。数以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生活无着。他立刻多方筹集资金,赈济灾民。他自己拿出10万银元,又从家乡浙江募集来大批衣物和生产自救必需品,帮助当地农民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还向上海交通银行借款20万,转贷给有偿还能力的农民。后来日寇攻陷锦州,李善祥就因这笔债务而未能及时脱身,几陷囹圄,但他毫不后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李善祥正带领师生前往辽东半岛参观熊岳果园,为此他们不得不绕道天津才返回锦州,耕余学院也因此被迫停课。在最后一次全院师生和生生果园职工参加的大会上,李善祥动情地说道:“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拥有四万万同胞的中华民族,决不会亡于区区的小日本,现在我们被迫离散是暂时的,等我们胜利时再欢聚一堂与君痛饮!”讲者泪下,听者涕泣,在座的无不为之动容。“八一三”淞沪战役后,年过五十的李善祥没有躲进租界当寓公,而是以炽热的爱国激情,主动投入到这场驱逐日寇,救国存亡的民族斗争之中。他返回阔别20多年的镇海小港,毁家纾难,组织抗日后援队,下设宣传、救护和担架3个队。其中宣传队由其长子李祖平带领,女儿李又兰、李采芝等都是宣传队的骨干。救护队由自己亲任队长,带着担架队深入到抗日战场,抢救遭敌舰炮击和敌机轰炸而受伤的军民。他还自掏腰包,聘来了医生,配备较齐全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还给每个急救队员配了一辆自行车,以备情况紧急时使用。此时宁波地区霍乱流行,李善祥又出资买回了疫苗,免费给方圆数十里的群众注射。他看到从各地涌来的难民越来越多,便又说服族长将本族的祠堂庄屋办成难民收容所,供给粥饭、衣着、住宿,使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总之,凡对抗日对民众有利的事情,他无不热心参与。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李善祥对国民党反动派同室操戈的行径,十分愤怒,揪心的是,他的3个儿女都参加了新四军,很可能因此受到牵涉。通过多方打听,他了解到三女儿李锦不幸被捕,被关押在上饶集中营。他不顾自身安危,独闯上饶集中营去看望女儿。在敌人监视下,巧妙传递了其他亲人安全的消息,并暗示如果逃出某地某人可投奔的信息。一腔拳拳的爱国爱女心,尽在曲折的安慰话语中。随后他转往湖南衡阳,任国泰颜料油漆厂厂长。
经过反侵略战争血与火的检验,李善祥已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所以他回东北特地改走陆路,到苏北、淮北和山东等解放区参观访问。在苏北,他受到了苏皖省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的热情款待;在山东临沂,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像老朋友一样接待了他,尔后又派人专程护送李善祥返回锦州。正因为有此行,他对新中国的诞生充满信心。在解放战争中他的锦州生生果园成为东北野战军发动著名的辽沈战役秘密联络点、侦察情报站和屯兵地,为锦州乃至东北全境解放助了一臂之力。当年曾有过这样一个报道:正是苹果挂枝的季节,有一批解放军指战员身在果园里,却不摘吃一个苹果。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李善祥的生生果园里。
1948年锦州解放,此时的李善祥年近古稀,已无力经营果园,满怀着对共产党的极大信任,他决定把耗费大半生心血经营的生生果园的全部资产、耕余学院全部校舍和个人数百间住宅等无偿捐献给国家。辽西省人民政府依据当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支持的政策,对他的要求作了婉拒。但他决心已定,就请二女婿张爱萍亲笔写信给当时的辽西省委书记喻屏,人民政府只好接受了他的请求。1949年9月,他又被聘为锦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6月,当选辽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2年,李善祥离开锦州回上海定居。1959年5月19日病逝于上海,享年80岁。
李善祥奇特一生,上为国家民族命运,下为黎民百姓疾苦。穷平生之力,披荆斩棘,勇创实业。在历史大潮的冲击下,当年的富豪子弟成长为一个笃信实业救国的实干家,又历练成一个不畏斧钺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实为后人楷模。
乾房李辉独子夏功权
刀片割腕 反对“台独”
2001年7月31日在台北,被称为国民党“老人院”的中央评议委员会召开十六届一次会议。会上,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挥刀割腕、向国民党主席连战“血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立场,要求开除处心积虑搞“台独”的李登辉的国民党党籍,他就是小港李家的“外甥皇帝”夏功权,他还在抗日战争中担任过由陈纳德将军指挥的中美联合抗击日军的飞B25轰炸机飞行员,抗日胜利后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
但他极少参与政治活动,唯一的例外是坚决反对李登辉的“台独”立场,为之以八十高龄不惜奔走呼号。他做出了一个老人所能做的最激烈的“血谏”行动——拿出预藏的刀片往左手腕划去,当场血溅讲台,震惊四座。
这位用生命和鲜血来维护祖国统一的老人,令人尊敬!
坤房李银娥独子方液仙
铮铮铁骨惨遭日寇暗杀
爱国实业家,曾创办中国第一家化工厂,日本侵华上海沦陷后,方家的镇海同乡、伪上海市长傅筱庵勾结日寇,许以伪实业务部长一职多次逼方液仙与日伪合作,遭方液仙多次拒绝并告诫傅筱庵自重晚节,日伪恼羞成怒,1940年7月15日乘汽车外出在途中被枪杀,年仅47岁。
坤房李令佩夫君魏纪中
心系奥运
在小港李家的亲亲眷眷中,近年来经常回到李家祖居之地、而且大受乡亲们欢迎的人物,当推李征五三子祖望的女婿、李令佩夫君魏纪中了。这位国际排球联合会第一副主席、亚洲排球联合会主席,全力以赴地支持宁波市北仑区承办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赛区比赛,要使这里成为中国的“蒙特利尔”(瑞士)、中国女排国际比赛的主战场。
早在1986年,魏纪中已经担任中国奥委会秘书长、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席,申办奥运的具体工作,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是魏纪中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