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二十年来,普陀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和勇立潮头的精神,以“千万工程”为载体,积极解题探路,抓好发展强村、反哺富村,让“盆景”变“风景”,“风景”变“钱景”,走出可持续发展的兴岛富民之路。
以普陀田园综合体为例,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挖掘农业生态、文化等多维价值的同时,注重培育发展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研学基地等新业态,举办乡村游、音乐节等活动,让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建成“一地生四金”模式,周边农民通过获取土地流转租金、打工薪金等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
从发展轨迹看,海岛乡村产业的壮大,离不开闲置资源的盘活。一方面是海岛土地资源匮乏,另一方面为群众直接增收。普陀田园综合体的土地流转租金是缩影。
近年来,普陀实施农房激活计划,采取出租、自营、合作、入股、退出等多种方式想方设法盘活闲置农房,激活空心岛,为产业兴旺创造条件,点亮乡村共富动能。
在白沙岛,闲置多年的大众休闲钓场被盘活,打造国内首个封闭式潜水培训基地。目前,正加快陌领·佑舍众创小镇村落整体盘活开发,发展成为民宿集群项目;
在蚂蚁岛,三八海塘区域的闲置渔用仓库已翻修改造完成。依托虾皮产业,这里将被打造成集工业游、产品研发制造、游客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共富工坊”;
东极镇打造庙子湖倒陡街特色风情街,提档夜间消费体验,新增了桌游、书吧、咖啡屋等新业态。2022年实现旅游收入3.85亿元,其中民宿经营总收入3亿元;
……
做好“一座岛”“一块地”“一片海”“一条鱼”四篇大文章,普陀千方百计激活渔农村优势资源,对财、物、地、产、景、文等资源统筹规划、配置、组合、营销,激活乡村多重价值,全面拓宽渔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打开收入增长新空间。
与此同时,创新机制举措,组建全市首创的跨岛红动蓝湾强村经营发展公司和全镇域强村公司各一家,构建共富型就业创业联合体。形成“区级国有平台+村级集体经济+农户”以股权为纽带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为增收致富夯实保障。
“强村公司成立后,我制作鱼鲞的老手艺有了发挥余地。”白沙港村村民戚祥岳说,公司设立“鲞守共富工坊”,展陈各种白沙鱼鲞和文创产品,供游客购买。“鱼鲞制作好后,经过包装运往岛外销售,不光是村集体,我们村民也多了一份收入。”
数据佐证成效:2022年,普陀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570元,增加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5∶1:低收入农户人居可支配收入为21754元,增幅达13%,增幅全市第一;80%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上。
一系列成效固然亮眼,发展后劲和活力如何?普陀把人才作为是持续性发展的源动力,持续优化创业环境,集聚新业态、新技术、农创客等资源要素赋能乡村振兴。
以“人才出彩”成就“乡村精彩”,普陀成立了全市首个“没有围墙”的海岛乡创基地——东极“共富港湾”乡创基地,把危旧渔用仓库改建成集工业体验游、创意研发、游客休憩等为一体的综合体,吸引更多怀揣美好梦想的年轻人前来创业。
产业驱动振兴、人才助推振兴的生动局面,在普陀加速形成,释放经久不息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