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风味融合的佳饼食

“餠”这个叫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墨子》《韩非子》等典籍当中,说明2000多年前,人们已经开始制饼食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张骞使团自西域大宛国引进了一种名为“胡麻(即芝麻)”的植物且被人们广泛传播种植。那时,中原腹地与中亚地区交流日趋频繁,受到对方喜爱烧烤饼食的影响,人们将“胡麻”作为辅料,创新出了“胡麻饼”。东汉的刘熙在《释名》中提到“胡饼(即胡麻饼)”也被人们称作“大漫冱(即没有棱角,模糊不清的意思)”,“以胡麻著上”。说的就是这种饼浑圆无馅,表面撒满芝麻。

又香又酥的胡麻饼以别样风味在一众饼食里脱颖而出,成为了当时很多名流贵族的“新宠”。西晋时期的《续汉书》记载东汉时期的汉灵帝痴迷食用这种饼,因此引发了都城人追崇的热潮。到了唐代,生活更为富足的人们改良了汉代胡麻饼的做法:将面粉、酥油、蜜糖和五香盐作为配料,以温水和面再行发酵,并在饼坯表面撒上“胡麻”和“胡仁(即核桃仁)”,刷上糖色。这样制作出来的胡麻饼口感更为酥香可口。

改进后的麻饼在长安城声名鹊起,一时风头无两。当时长安城的“饼肆(即专卖饼食的店铺)”中,“胡饼肆”数量是最多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任刺史时,还惦念着“胡饼肆”的胡麻饼,仿着做了一些,赠予好友杨归厚,并且赋诗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唐代还盛行“立春”节气食胡饼之风。据近代历史学家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记载当时朝廷有在“立春之时”向大臣和皇亲国戚分赏胡饼的习俗。日本僧人圆仁也在《入唐求法巡礼记》中记录唐代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依然”。

此外,相传胡麻饼第一次被更名为“麻饼”是在唐代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据宋人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注解时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赵皇帝石虎喜欢食用胡麻饼,却不喜欢此饼的名字,源于其为羯族。中原地区的人们一直将羯族归入“胡人”一类,“胡人”这种称呼本就有贬低和排外之意,不符合石虎当时的身份。于是,石虎下令将胡麻饼更名为“麻饼”。不过,此后的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习惯称呼这种饼为“胡饼”或者“胡麻饼”。

随着两宋时期的经济文化日趋繁荣,民间糕点制作工艺有了更长足的进步。唐代延续下来的名为“饼师”的职业,使得糕点商业化称为了可能。根据《东京梦华录》等典籍记载,北宋时期的开封城胡饼店,出售的胡麻饼“品种繁杂,新样满麻”,还兼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碢、髓饼”等物产。这些胡饼店每日五更天(天快亮时)开张,三五个人围着一张案板,从早到晚,忙的不亦乐乎。规模大一些的胡饼店甚至能够同时启用五十余个炉子烤制胡麻饼,如今想来都觉得叹为观止。

其后的元代食俗与宋代接近,胡麻饼也没有得到较大的革新。仅有《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提到了胡麻饼新品种“山药胡饼”及其制法。

2024-02-18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30190.html 1 3 风味融合的佳饼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