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海上巢居海若降 三山眼底小如矼

——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与沈家门的不解情缘

■翁盈昌

元至正二十八(1368)年,经多年颠沛流离,丁鹤年终于在沈家门找到一方净土——在山光海色中筑室。面对崭新的安乐窝,他提笔在墙壁上写下:“蛟室夜光晴烛户,蜃楼秋影冷涵窗……”他把这个安全舒适的地方称之为“海巢”。从此在这里做他自己喜欢的“为童子师,或寄僧舍,卖桨自给。”

发现“海巢”

百年封尘,“海巢”一直被废弃

“在现在的真神堂位置,也就是以前石宕废弃的地方,原有一间破旧得不起眼的低矮古石屋,阿拉小时候常在这间石屋里捉迷藏。”前几年,时任沈家门街道教场村党支部书记的朱阳平告诉笔者,后来才知道这间石屋叫“海巢”,是明代“鹤年堂”创始人丁鹤年隐居的地方,距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

朱阳平1956年出生,从小喝鹤龄泉水长大,一步也没有离开过教场老家,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家乡,对教场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他所说的石屋具体位置在沈家门鹤龄公园,因鹤龄泉而得名,建在教场村大岭墩南面。

朱阳平向笔者描述,石屋很低,占地面积约10多平方米,墙体用青砖砌筑,屋顶用青石条铺成,墙壁有修补痕迹,好像用水泥抹过。拨开野草,矮门虚掩,推开矮门,大门和门框没见到,估计烂掉了。一楼分两小间,外面一间有石桌、石凳,里面一间有一块长方形的石床。爬上二楼,靠山体一面,墙壁有个通风口,可以供人出入,估计用作应急时逃生。

鹤岭泉建于1934年4月,由时任定海沈家门中国银行行长刘寄亭,为完成祖父遗志,在驼岙岭之麓,以山形天然之凹凸,作鹤龄一二三泉,均用一尺见方之朱家尖石扣成,然后敷以水泥。

爱好建筑的东大新大祥布店老板缪明渠在勘查鹤龄泉水源时,于岭舵山东侧的乱草丛中,发现了一座倒塌的古石屋,内有石凳、石桌、石床,石壁上还刻有隐约可辨的诗句,其中“海巢”二字仍可辨识。

此屋当即引起刘寄亭重视,因为刘寄亭也是一名文史爱好者。他首先邀请好友——上海《新闻报》总编张康甫等人来考察、考证。

张康甫(1867—1945年),字锡藩,康候,号狎鸥老人。展茅乡(现为街道)张家人,清光绪年间秀才,精通书画。清末至民国任沪《新闻报》编辑、总编辑,直至逝世。1913年,选任浙江省议会议员。1923年,在沪发起并参与编修《定海县志》,也是筹建鹤龄泉的发起人之一。

张康甫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马瀛(勾山人)一道应邀赴现场考察,经过一番认真仔细地辨认之后,一致认为这里曾经的主人就是元末明初的高士丁鹤年。

此事一经传出,顿时轰动地方。

“这石屋是元人丁鹤年的隐居处。”沈家门首任镇长张晓耕要刘寄亭好好保护,不得破坏。

刘寄亭即令缪明渠在建泉的同时把石屋修好,并在通往石屋的山道上新建了一条石阶路,从此鹤龄泉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点。

不幸的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丁鹤年的“海巢”石屋,被大队石料厂劈山开石时彻底毁掉,实为遗憾。

探究“海巢”

潜踪匿迹,隐世海岛为了避乱

那么,丁鹤年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隐居海岛?

笔者翻查有关资料得知,丁鹤年(1335—1424年),回族,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丁鹤年博学广闻,精通诗律,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有《丁鹤年集》传世。曾自编《海棠集》,在明清两代均有流传。后人集为《丁孝子集》,收诗346首,铭5篇。

丁鹤年从小习儒书,就读于南湖书院,十七岁即精通《诗》《书》《周礼》《仪礼》《礼记》等儒家经典。曾师事豫章名儒周怀孝。

元至正十二(1352)年,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武昌,年仅十八岁的丁鹤年将生母冯氏安顿于城郊,护侍嫡母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后嫡母病逝于镇江,他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

由于浙西日乱,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干,推荐他做官,都被他一一回绝。

吉雅谟丁在至正二十四(1364)年转任昌国州知州。丁鹤年跟着他也来到了昌国州。在吉雅谟丁出去视察工作的时候,丁鹤年也经常跟着。他曾经写过一首《观太守兄昌国劝农》的诗,诗中说:“东皋风日媚新晴,太守躬耕晓出城。袅袅双旌穿柳过,萧萧五马踏花行。扶藜父老陪咨访,骑竹儿童主送迎。岂意兵荒南北遍,化行沧海独升平。”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这里却是一番太平景象。或许,就在那个时候,丁鹤年内心已经有了在这里隐居避世的想法。

不久之后,吉雅谟丁去世了。丁鹤年失去了政治上和生活上的依靠,几乎陷入绝境。当时台州的方国珍占据浙东,他对色目人深为忌惮,尤其是当初吉雅谟丁在定海(康熙年间改为镇海,今属宁波市)做知县的时候,方国珍的人马曾经剽劫村落,被吉雅谟丁派兵马抓捕到一名魁首并格杀之,双方结有宿怨。

所以,方国珍要抓丁鹤年,而丁鹤年只能到处躲避。据《普陀文史》编辑胡瑞琪考证,《明史》说丁鹤年那段时间“转徙逃匿,为童子师,或寄僧舍,卖浆自给”;丁鹤年自己写诗说是“居简便夷俗,含凄效越吟”。

胡瑞琪说丁鹤年想找寻一方净土,容自己安度余生,但是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乱象,而自己作为色目人,又是起义军的目标,也不能在那些汉族朋友家中居住,以免给他们带来危害,所以只能到处流浪。

胡瑞琪还考证到,丁鹤年曾经来到普陀山,在寺中居住了一些日子,但寺中经常有人来访,其中不乏有一些官员,虽然那些人并不认识他,但难保哪一天就碰上相识的了,他觉得居住在寺里也是危险重重,不得不离去。

只是让丁鹤年意外的是,在来到沈家门的日子里,竟然觉得自己来到理想的“世外桃源”。于是,在岭陀山脚下,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诗解“海巢”

逍遥自在,诗人自喻为“野人”

沈家门海边人家民风淳朴,渔民勤劳;岭舵山下,阳光充沛,空气新鲜,树木茂盛,溪水潺潺……丁鹤年避居“海巢”,自喻为“野人”。

因为他向往心灵自由,将自己性情融于山海,在山光海色中寻找现实无法给与的乐土。

丁鹤年为自己的海巢石屋写下了一首《海巢》诗:“海上巢居海若降,三山眼底小如矼。已攀若木为华表,更立扶桑作翠幢。蛟室夜光晴烛户,蜃楼秋影冷涵窗。鹪鹩梦断无因到,唯有同栖鹤一双。”

丁鹤年在沈家门避世隐居10年左右,“只好旅食海乡,或寄居僧舍,或为童子师,或卖药以自给。”文人孙和军先生说:“丁鹤年他或寄昌国济汝舟长老,或题昌国普陀寺,或题沈家门渔村书隐,最终无非抱定了‘挟海怀山谒紫宸,拟将忠孝报君亲’的信念。”丁鹤年以漂流和隐居的方式抗争着,只为了追求一个纯粹的被信仰所陶醉、被怀念所包围的自我天地。而这一切,只有同栖海巢的双鹤构成了他精神外露的唯一符号。

在“海巢”的10多年时间里,丁鹤年自由自在写诗,无忧无虑生活。在地头与农民促膝谈心,去海边观老翁钓鱼,待渔船拢洋,顺便买点鲜鱼尝鲜,体验捕鱼渔民辛劳;也给当地百姓看病、卖药,传授养生知识……与群众打成一片,当地百姓称他为“先生”。

10多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是短暂的,但对于丁鹤年来说是漫长的。

因此,孙和军先生感慨:“海巢,成就了丁鹤年与沈家门的一段美丽邂逅。”

明朝建立没几年,天下已然太平。于是,丁鹤年离开了海巢,前往武昌为父母迁葬。由于生身母亲病死多年,经过多年战乱,其墓早已不知何处。丁鹤年苦寻不得。

忽有一夜,他做了一个梦,如有明示一般,第二天,丁鹤年就找到了母亲的墓地所在。于是,他在《梦得先妣墓》中说:“己未夏五月,还武昌迁葬。兵后陵谷变迁,先妣封树,竟迷所在。久寻不得,露祷大雪中。冬十一月二十日夜,忽感异梦,翌日遂得其处。”这事传开之后,人皆称丁鹤年为“丁孝子”。

天下虽已太平,但丁鹤年苦恼的是他出名之后,又有很多人要他出来做官。当初他不愿做元朝的官,现在他也不想做明朝的官。无奈之下,他再一次南下,离开武昌来到了杭州……明永乐二十二(1424)年,丁鹤年死在了杭州。

他的遗体按照色目人的葬法,埋在了杭州学士港的南园,那里被后人称作“丁氏陇”。的“世外桃源”。于是,在岭陀山脚下,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2024-08-14 ——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与沈家门的不解情缘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480357.html 1 3 海上巢居海若降 三山眼底小如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