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蚂蚁岛精神的时代跃迁与现代化实践

——从海岛样板到共富范式的深层逻辑

蚂蚁岛精神作为新中国农村合作社的精神地标,蕴含着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团结协作的核心内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其价值内核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深度契合,展现出从历史经验向现代治理范式转化的强大生命力。本文通过历史语境分析、现实案例解构与理论逻辑升华,揭示蚂蚁岛精神在产业创新、基层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方法论启示。

一、精神原乡:蚂蚁岛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本质特征

20世纪50年代的蚂蚁岛,是东海之滨一个面积仅2.84平方公里的偏远渔村,面临“岛小资源少、风大渔船破”的生存困境。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全岛有60%的人家靠吃番薯干过日子,30%的人家靠吃野菜、杂粮甚至讨饭度日,“渔网破了补草绳,盐田漏了用泥填”成为常态。在党的领导下,时任蚂蚁岛党支部书记盛再堂提出“组织起来办合作社”的构想,带领群众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垦荒历程。三年时间里,修建1300米海塘,开垦盐田400亩,组建“妇女搓网队”破解渔网短缺难题。1958年,《人民日报》以《第一个人民公社——访五年来乡社合一的蚂蚁岛》这篇文章为题深度报道其事迹,高度赞扬了蚂蚁岛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使蚂蚁岛名声鹊起。同年12月,蚂蚁岛荣获周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社会主义农业先进单位,成为全国农业的样板。这一时期形成的蚂蚁岛精神,本质是在资源约束下的生存智慧突围,体现为三个层面的实践创造:生产组织创新,首创“船网工具折价入社”“劳力分级评分”制度,将分散渔民组织成规模化生产单元,劳动生产率提升300%以上;技术土法革新,发明“泥滩晒盐法”“流动育苗舱”等适用技术,使海盐产量从亩产300斤跃升至1200斤,海带养殖面积扩大5倍;文化价值重塑,建立“夜校识字班”,创造《生产歌》《搓网谣》等文化载体,将“文盲岛”转变为“文化岛”,渔民识字率从15%提升至68%。蚂蚁岛精神并非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由实践逻辑、制度逻辑、价值逻辑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老一辈创造的的蚂蚁岛精神被概括为“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从实践维度看,蚂蚁岛精神是奋斗哲学的具象化,“草绳搓网”的坚韧、“泥塘筑坝”的毅力,体现了“穷则变、变则通”的实践智慧。1956年,为解决渔网短缺,妇女社员发明“草绳混合麻线”编织法,使渔网成本降低60%,这一“土技术”后来被全省渔业系统推广,成为基层创新的典范。从制度维度:集体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建立“按劳分配+公共积累”制度,合作社每年提取30%利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避风港、渔业机械厂等公共资产,实现“生产发展-集体积累-民生改善”的正向循环。1959年社员人均收入达280元,是周边渔村的2.3倍,展现了集体主义制度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从价值维度看,共同体意识的现代性建构,通过“船头党课”“晒盐比武”等载体,将个体生存需求升华为“集体荣誉追求”。1957年,为抢救被台风损毁的盐田,全岛男女老少连续72小时奋战,用身体筑成挡潮人墙,这种“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成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鲜活教材。

二、时代镜像:蚂蚁岛精神的现代化转译在乡村振兴、

数字治理与海洋强国战略实践中,蚂蚁岛精神展现出跨越时空的适配性。普陀区“渔业产业共同体”借鉴蚂蚁岛集体协作经验,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民”股份制模式,将渔货流通成本降低25%,带动渔民人均年收入突破8万元,印证了“组织创新+技术赋能+市场拓展”的产业升级逻辑。蚂蚁岛“红色网格3.0”体系则将“船头党小组”传统升级为“数字治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群众诉求2小时响应,2023年解决问题满意度提升至96.7%,彰显“传统动员+数字技术”的治理效能。在海洋开发领域,舟山“深蓝1号”智能网箱传承“向海而兴”勇气,单箱产量达传统网箱5倍,研发团队中62%为35岁以下青年,以“蚂蚁啃骨头”精神攻克37项专利,实现从海带养殖到深远海智能养殖的跨越。 蚂蚁岛精神的当代传承依托文化、制度与人才的立体工程。文化层面,“草绳搓网体验区”与蚂蚁岛故事年接待研学20万人次、播放量超数百万次,推动精神符号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新老垦荒人座谈会”与跨区域党建联盟,则构建起代际传承与区域协同的价值谱系。制度层面,普陀区“海域股份制”改革使渔民持股率达82%,人均分红增长60%;“海洋生态积分制”让试点海域资源恢复率达65%,实现从“政府监管”到“全民参与”的治理转型。

三、实践进路:新征程精神转化工程

立足海洋资源禀赋,蚂蚁岛精神在产业升级中展现协同创新活力。传统渔业通过“集体协作+现代技术”实现能级跃升,在基层治理领域,蚂蚁岛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网格为平台,探索基层民主的“蚂蚁路径”。蚂蚁岛将原有3个大网格细化为35个微网格,配备35名微网格员和3名大网格员,明确采集信息、调解矛盾等服务职责;同时通过全岛党员大会、公开信等渠道收集村民意见建议,还在堆网场整治中动员渔民党员座谈,让群众参与治理决策。蚂蚁岛通过细化网格和群众参与,高效推进堆网场整治,已完成7500平方米整治工作,有效解决了渔具堆放难题;近年来还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创建先进村镇”等多项荣誉,呈现出村美人和的治理景象,彰显了“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作为第一批收录“浙江红色精神血脉”的红色精神之一,蚂蚁岛通过教育浸润与区域联动的文化传承模式,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创新红色驱动发展,打破固有的资源开发刻板依赖,构建跨越时空的精神认同体系。中小学开发开展“垦荒体验日”活动,近三年覆盖学生数万人次,将“艰苦创业”基因植入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在区域协同层面,蚂蚁岛联合上海洋山港、宁波象山等打造“海疆精神带”,共建研学线路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超百场,形成“红色资源共享、精神价值共振”的沿海共富精神链,推动蚂蚁岛精神从地域符号升华为长三角共同的文化财富。

四、未来展望:从海岛样本到全球叙事

从“草绳搓网”的创业岁月到“数字蓝海”的时代浪潮,蚂蚁岛精神始终彰显着“实事求是、敢闯敢干”的本质特征。蚂蚁岛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在辩证思维与系统治理的哲学内核。其“守正创新”逻辑——坚守集体主义底色、迭代技术手段,为乡村产业“组织-技术-市场”三角模型提供方法论支撑;“微生态-中观链-宏观网”的系统架构,既激活网格、合作社等基层单元活力,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形成“局部突破-区域协同-全球辐射”的发展路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资源匮乏型地区集体协作”经验具有复制价值;对全球治理而言,“海洋生态积分制”等实践为气候变化、海洋开发等议题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底色。这种从实践中诞生、在创新中升华的精神谱系,既是中国基层现代化的缩影,更是面向未来的治理启示。

从“一根草绳闯大海”到“数字浪潮奔深蓝”,蚂蚁岛精神的传承史,本质是一部中国基层的现代化奋斗史。它证明:真正的精神力量,永远扎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土壤,在回应时代课题中实现自我超越。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既要守护“草绳搓网”的创业基因,更要激活“数字筑梦”的创新动能,让这座小岛的精神之火,照亮更多领域的“垦荒之路”。

2025-06-13 □普陀区委党校 陈上上 ——从海岛样板到共富范式的深层逻辑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557059.html 1 3 蚂蚁岛精神的时代跃迁与现代化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