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今日关注

从深山来,又向深山去,一守一辈子

廖美娣:守护乡村百姓的“白衣天使”

文字丨丰莉莎 刘威 周志贤 余慧仙

图片丨郑孙妙奇 邵秀清

萧伯纳说,生使一切的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然而,一位在深山坚守了32年的乡村卫生院院长廖美娣用她的一生告诉我们:有人在生的水平线上,用一辈子的时间触摸精神的至高点。

乌溪江库区,山高水长。 8月3日,来自乌溪江库区衢江区岭洋乡的乡民以及廖美娣生前的亲朋好友,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赶了几十公里路,到殡仪馆送别……

廖美娣从大山走出读卫校,又回到大山工作,一守就是一辈子。32年来,从护士到院长,她把患者当亲人,全心全意守护山乡百姓的健康。直到今年7月15日,廖美娣突发心梗倒在了值班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49岁。

泪 别

市殡仪馆追悼大厅,哀乐低徊,一早赶来的岭洋乡群众哭肿了眼。当廖美娣的家人捧着她的骨灰再一次回到岭洋乡,山路两边站着的群众放声痛哭。涟涟的泪水里,饱含着对美娣太多的不舍和心痛。

村民冯金凤哭了。那天,听说美娣出事了,冯金凤连续打了七个电话,只是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传来。

冯金凤永远忘不了这个像女儿一样的医生。去年冯金凤摔伤了手,城里的医生说要开刀,“费用9000多块,我哪里承担得起。”不开刀,那就要挂针和贴膏药。回到岭洋后,老人找到廖美娣,要她帮自己挂针。“挂了好几个月,有几次下大雨,美娣说:‘大娘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她就真的跑来了,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冯金凤哽咽道,和美娣认识二十多年了,她就像山里百姓的120,随叫随到。今天,她多么想再一次和美娣打个电话……

村民张名仓哭了。张名仓的父亲,生前身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去找美娣”。那时没有电话,每当张名仓心急火燎飞奔到卫生院叫美娣,美娣总是立马放下手头工作,背上药箱跟在他身后,连走带跑赶去诊治。从卫生院到张名仓家,要爬40多分钟的山路,廖美娣从没说过一句累,从没婉拒过一回。

廖美娣每次上门的样子已深深印在张名仓的脑海里:她背着药箱,风风火火翻山越岭,遇到老人要挂盐水,就耐心地等在一旁,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8小时的上班制对她来说从来就不存在。“起初,她不熟悉路况,下山时我就陪着。下雨天,她的鞋子踩在泥浆里,白色变成灰色;后来,她熟悉了,不让我送,我站在高处,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山林中,心里是说不出的感动和敬佩。”如今,他多么想再看看这个背影……

村民李玉清哭了。65岁的李玉清是外嫁到岭洋乡的媳妇,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需要常年吃药。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就没有。如果要到城里买,不会开车的李玉清得先坐城乡公交到湖南镇,然后转车到衢州大润发超市,再转308路公交车到医院,一趟就是3个多小时。当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带药时,得到的是廖美娣爽快的应允。就这样,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帮李玉清带药”成了廖美娣的额外工作。其实说是“带药”,实际都要廖美娣在每次进城办事的有限时间里挤出空档。“子女不在身边,要是没有美娣的帮忙,病情都不好控制。”

如今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神来。那天路过卫生院,她习惯性地进去看美娣,突然想到她已经不在了,心里像针扎一样疼。那一刻,她多么想再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选 择

1990年夏天,18岁的廖美娣作为衢县卫校第一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位于乌溪江库区的白坞口乡卫生院,一年后又被调到更加偏远的岭头卫生院(岭洋卫生院前身)。报到那天,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正好碰上了,他瞄了一眼这个年轻女孩:1.6米的个子,瘦瘦的,穿着一件棕色格子大衣,笑眯眯地听人说话。“这么娇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牢。”李昌文撇撇嘴,对这个小姑娘不屑一顾。但他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坚忍的姑娘在深山一待就是32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衢州最南端,最远的白岩村距市区120多公里,全乡11个行政村,如星星点点散落在连绵不断的仙霞群山中。对于这样一个偏远山区,土生土长的廖美娣比谁都清楚其条件的艰苦。从记事起,她就知道,想要进城,要走一个小时山路到乡政府,再坐两个半小时渡船到湖南镇,再坐一个半小时中巴到市区。有人数过,从岭洋进城,山路上有1000多道弯,从白岩村到城里,起码要花半天时间。交通的不便、物质生活的贫苦,让山里人的梦想高度一致:“飞”出大山!

可好不容易“飞”出大山的廖美娣在面对毕业分配时,却选择了留在岭洋乡。从小到大,她目睹了太多乡亲因为山高路远、缺医少药耽搁病情的事。她记得,一次夜里,一个老乡突发急病,没有车,大家举着火把,沿着10里崎岖山区将老乡抬往渡口坐船,可是还没到渡口,老乡已没了呼吸。这样悲伤的事不时击打着廖美娣的内心!现在自己有了能力,有什么理由不回去?

彼时的卫生院是建在半山腰的一层土砖房,4名医护人员,美娣是唯一的护士,时常背着药箱、带着输液器,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村民送药、输液。山路千道弯,山梁可摘星,没有车,她用脚步丈量着山路的里程。

每天十几里山路,腿走肿了,脚磨破皮了,她揉一揉,第二天继续走;夜晚出诊,常常点着蜡烛或打着手电筒给村民输液;夏天,穿过树林时,被蚊子咬出满脸包,出门爬山、跨沟,有时摔个“五花脸”;冬天,滴水成冰,陡峭的山路走几步就打个趔趄,她也不当回事。

“当时,老百姓生病不习惯来卫生院。”原岭头卫生院院长袁裕龙回忆,廖美娣跑村民家中跑得特别勤,对村民好的没话说。在与她共事多年的产科医生孙青美眼里,廖美娣很专业,也能吃苦,“产科病人大出血,需要马上输液,她动作很快,手法娴熟;有次连续两个晚上为产妇接生,大家都累虚脱了,她还是一直工作,让她休息一下,她休息了十分钟,又开始工作了。”

山区留守老人多,医疗工作压力大,廖美娣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办法都是要想的,而不是看到困难,要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而不是应付了事。”“百姓的病在乡里能够治好了,大医院的压力就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这才叫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正如廖美娣在工作笔记上所写的那样,她抓住任何机会不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希望将优质的医疗技术带到农村基层“神经末梢”,让乡亲们不再为看病犯愁。

责 任

一叫就到、专业娴熟、跑得勤快,留守的老人们很快记住了这位叫美娣的护士。久而久之,一有头痛脑热,或遇到突发急病,老人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她的手机号码也成了乡里的健康热线。

抱珠龙村村民孙岳华临睡前不慎摔伤,头部动脉破裂血流不止。接到电话后,正准备入睡的廖美娣立即披上衣服和同事飞奔而来。当时,老人满身是血,眼睛无法睁开,廖美娣和同事一边为他止血,一边联系上级医院,等到伤口处理完毕,已是凌晨1点。“有伤痛你去找美娣,有求必应。”孙岳华说。

抱珠龙村村民廖土耀吃错药,生命垂危。接到电话后,廖美娣背着药箱和氧气袋飞奔而来,后面跟着的是担架人员。初步诊断处理后,她立即联系救护车,将老人一路护送过程中,紧急联系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市里医院大夫说,还好你们送得快啊,再过个把小时,这个病人就没救了。”老伴柳献凤回忆。

岭洋乡常驻人口1700余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1200余人,廖美娣对全乡老人的身体状况、吃药情况如数家珍,因为这些早已刻进了她的心里。

“药吃完了,美娣会送过来,根本不用操心。”93岁老人柴丛善说,他患有高血压,常年一个人在家,廖美娣会定期上门检查、送药上门。抱珠龙村老人饶水芝说,美娣常给她送药配药,对她的身体情况比她子女还清楚。鱼山村老人张文姣患有“三高”及心衰等疾病,廖美娣长年指导他服药、为他检查身体。

听诊器和血压仪随身携带,为了随时都能给老人检查身体;每晚翻看老人病例,发现有个别患者较长时间没来医院检查,就打电话问候;时不时去老人家里转转,因为担心老人忘了吃药;婚后一直以医院为家,为了能够随叫随到,丈夫李小斌包揽了家务,成了卫生院司机,风雨无阻接送病人……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待不住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老人独居深山,而美娣虽不是他们的儿女,却胜似儿女。

坚 守

32年来,同事调进调出,唯有廖美娣牢牢坚守。

十年前,廖美娣曾有调到城里医院工作的机会,如果到城里医院工作,她就可以照顾在城里读书的儿子,也可以在业务上更进一步。然而,当她看着手机通讯录里“肠镜冬花”“服高血压药王香”“孕产妇方恋”“糖尿病张土”这些熟悉的名字,看着隔三差五往卫生院里送青菜、西瓜、甜瓜、水饺、粽子的村民们,她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放弃了。

她在一封信中写道:“儿子经常问我:妈妈,你怎么没有星期六、星期日啊?”这样的日子,一晃便是二十余年,虽然我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和她的儿女,但我无怨无悔。”

丈夫李小斌还记得,放弃那次调动机会后,妻子全身心奔忙于新院大楼的规划、审批工作。2012年,新院大楼建成后,引进了新的医疗设备,妻子打心眼里为百姓有了更好的医疗环境而高兴。“那是她最开心的时候,还说要摆酒席庆祝一下。”李小斌说,妻子常常说,村民们都叫她美娣,这是大家对她的一份信任,她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从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一年又一年,廖美娣就这样用脚步守护山区库区人民的健康。一颗初心,支撑着她从一名护士成长为一名“全科医生”,最终成为一名院长,为库区百姓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32年来,岭洋卫生院从最初的一层土砖房到如今的两层新大楼,设置了妇幼保健科、中医馆、全科门诊、西药房、治疗室等。衢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推进,医共体、区域医疗中心、“行走的医院”建设不断深入,山区库区群众正享受着越来越优质的医疗服务。

而美娣却离开了……

药房的药品柜上,依然摆放着一个老药箱,包边已掉皮,那是陪伴了她几十年的“老朋友”;办公桌上,依然整齐地堆放着村民的就诊记录,有些纸张做了标记,那是她永远放心不下的牵挂……

在廖美娣的遗物中有一份调动报告,每每看着这份没有递交的报告,区卫健局局长刘峰忍不住热泪盈眶。“人家来找我是为了工作调动,美娣唯一一次来找我,却是为了告诉我她更愿意留在大山里,因为村民离不开她。”刘峰说,2020年,廖美娣有一次调动机会,而她依然选择放弃。这份报告也成了永远没有递交的报告。

时至今时,丈夫理解了美娣的选择,孩子理解了她的坚守。他的妻子,不仅是这个家庭的,更是库区百姓的;他的妈妈,不仅是他的妈妈,更是大山的女儿。

2022-08-05 从深山来,又向深山去,一守一辈子 16 16 今日衢江 content_293240.html 1 3 廖美娣:守护乡村百姓的“白衣天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