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乡贤返乡深耕中药材 打造“致富”产业链

【人物名片】舒慧云,衢州市益年堂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衢州市中药材产业协会副会长、衢江区道地药材产业农合联理事长,先后获浙江省林业产业先进个人、国家林草局第二批林草乡土专家、农工党中央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衢江区首席科技官等荣誉。企业和基地先后获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省林下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2021年度衢江区社会建设贡献奖。

近日,记者在湖南镇破石村的一片竹林里看到,竹林下套种着大片草药,地里竖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衢州市衢江区白及新品种区试点”等内容。舒慧云告诉记者,这里是与科研单位合作的中药材白及新品种试验地。竹林里种在无纺布袋中的植物,就是“衢六味”之一的白及。

白及原为濒危植物品种。2015年,“益年堂”引进浙江中医药大学技术团队的组培苗,开始在破石村种植。目前,“益年堂”在破石村的中药材基地面积已达500余亩。而在衢江区,在他带动下种植的中药材面积超过5000亩。舒慧云说,他已将发展中药材产业当作毕生事业。

“药商”回乡当“药农”

舒慧云原先就职于杭州某药厂广州办事处,从事药材销售工作。2012年底,在中药材市场闯荡多年的他,作为乡贤回到家乡创业,开始发展中药材种植。

中药材种植需要合适的生态环境。舒慧云在衢江区各乡镇跑了五六个月,最后看中了南部山区的举村乡和湖南镇,成立“衢江区舒畅家庭农场”。2015年,他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在毛竹林下用无纺布袋仿野生栽培黄精、白及、三叶青等名贵中药材。目前在破石村建起的500亩中药材基地,其中林下白及种植区占地200亩,三叶青、黄精150亩,还有代代果(花)和金线莲150亩等。

中药材种植效益相比其他农作物更高。如白及,2017年市场价格曾达到每公斤近千元,每亩收益可达四五万元,即便在价格低谷时,也有六七千元。如何辐射更大范围、带动更多农户种中药材?在中药材种植这条路上探索了几年、取得一定成效后,舒慧云依托原先家庭农场的基础,于2015年底成立衢州市益年堂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益年堂”开始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

“我们实行‘六个统一’订单模式。”舒慧云说,“六个统一”即统一种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采收、统一销售,建立全程可追溯质量管控体系,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全区超过5000亩,带动全区家庭农场6个、村经济合作社2家。

中药材种植,科技是支撑。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益年堂”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校及相关部门专家进行技术合作和开发,繁育推广优良品种。

将低效橘园通过嫁接的方式改种代代果(花),这是舒慧云正在大力推动的一个新项目。目前代代花干品收购价为每公斤120元,代代果干品收购价为每公斤28元,仅代代花干花和干果每亩收益就达1.5万元以上。舒慧云说,衢州椪柑种植面积大,但普遍效益不高,嫁接改种代代果(花)切实可行。目前正与大洲镇的强村公司洽谈合作,然后再向全区推广。他的目标是,在50个村建立起代代果(花)种植基地,计划每村发展200亩。这个项目可有力推动当地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衢江区中药材的拳头产品。

在深加工里找价值

“中药材价格波动很大,卖原料效益很不稳定。”舒慧云说,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加工。做好精深加工,不仅可大幅提高中药材附加值,又可反哺一产的种植,有效促进中药材产业良性循环。

近年来,舒慧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药材的精深加工上。去年12月,“益年堂”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推出一款“黄精陈皮茶”。衢州是橘乡,但干橘皮收购价每公斤只有20多元。而橘皮炮制加工成陈皮,至少是10倍价格。“黄精陈皮茶”通过黄精和陈皮的合理配伍,更好发挥药性,保健功效得到提升。

“‘衢六味’大多可深加工,既可做药品,也可做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舒慧云介绍,比如白及在韩国就作为化妆品的一种原料。

2019年,“益年堂”开始组建研发团队,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专家合作,成功提取白及有效成分白及多酚、白及多糖,实现工厂化量产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去年,又与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教授牵手,在代代果(花)深加工项目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下转第二版)

2022-09-13 16 16 今日衢江 content_293612.html 1 3 乡贤返乡深耕中药材 打造“致富”产业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