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位于衢江区的衢州港大路章作业区一期码头上,偌大的门座式起重机正在装卸货物,一艘艘货船来往进出。一旁的二期堆场上,新配备的轮式取料机正在调试,为即将开港的二期作业区作业做最后的准备。
2019年10月,衢州港大路章作业区一期开港,13个千吨级泊位投运,激起了衢江踏向“蓝色”经济的第一朵浪花。经过5年的建设运营,当年关于“港”的设想和预期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当初设计的装卸量是330万吨,实际吞吐量在两年前就已突破这个数据。”衢江交投集团总经理林颖奇相告,今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一期作业区的吞吐量预计可达420万吨。“满负荷运行!”
满负荷的背后,是企业的“逐利”而选。对于企业来说,水运带来的成本降低是最直接的利好,也是决定运输方式选择的关键。对此,林颖奇通过对港区5年来运行的相关数据比较,得出“降本”已经是很明确的答案。
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进出口部副经理郑斌潮说,从山东微山湖过来的煤炭,走水运和走铁路相比,每吨运费下降了七八十元,运输成本下降至少三分之一。“等航道‘四改三’完成,水运更加便利,成本应该还能再降。”
“就像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发现港区在不经意间长大了。”在林颖奇看来,港区5年的发展,不止有看得见的直接运输成本降低,更是培育了更加成熟的运作模式,带来了忠实的客户和稳定的业务。
就在近期,浙江巨化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和衢江交投集团达成了一个为期10年的战略合作,核心内容就是围绕港口物流枢纽建设。
“通过合作,让更多人知道并利用好港口,从而推动港口产品集聚效应形成,推动还箱点建设,使物流模式更加丰富成熟,最终让我们的产品更具竞争力。”浙江巨化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汪洋通过5年的合作,深感港区的变化之大。他认为,公司经衢江港区水路运输的货物走量从最初的3万吨提升到今年的26万吨,就是得益于港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黄金水道的匹配度进一步提升,像仓储、短驳等业务都更加便利有效。据测算,该公司经过此番深度合作后,其货物通过衢江港区的水运走量将达到60万吨。
一港不仅影响一企,更深刻影响着一座城,为衢州产业全力赋能。长期以来,囿于衢州产业结构特点,衢州流入货物主要是煤炭、矿石、纸浆等生产原材料,流出货物主要是水泥、钢铁、机电设备、化工制品、纸张等工业产成品,均属大宗商品,而且货运结构对公路的倚重偏高。据了解,目前我市大宗货物年运输量约1.1亿吨,其中适水货源约5000万吨,而毗邻港区的衢州智造新城就占近3000万吨。衢江港区的发展正好迎合了大宗商品改陆运为水运的降本需要。以仙鹤纸业为例,该企业每年纸浆、特种纸等产品的运输量超230万吨,2023年经衢江港区水路运输的纸浆运输量达55万吨,相较于传统的公路运输方式,这一转变使得其物流成本降低了约30%。
在大路章作业区二期项目现场,智慧物流中心区正在推进建设中,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三维仿真、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可实现生产信息决策管控一体化、现场作业无人化。此外,衢江港区还在积极推进海关监管场所建设,争取尽快成为“浙江e港通”覆盖站点,进一步满足客户装一次委托一单到港业务需求,提高衢江港外向型物流枢纽服务能力,真正实现“家门口”就是“出海口”,无论是货物出关转运效率还是物流模式,都将提升一个能级。
就在9月份,浙江巨化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吃下第一只“螃蟹”:首次在衢江港区以集装箱江海联运的方式出口了1000吨的化肥。“正在准备的还有12月份一单货。”汪洋说,这样的方式远比原来散货运输省时省力。
而这仅仅是一个尝试。在林颖奇办公室的墙上,一张地图显示,衢江港区的辐射范围北经京杭大运河可达山东济宁,中经长江航道可至重庆;未来浙赣运河贯通,向南还可通达广州。开港以来,衢江港已与宁波、上海、江苏等地港口建立合作协议,对方港口的资源也悄悄映射作用于衢州。
未来,依托衢江港区现有货种,衢江交投还将谋划打造“煤、纸、钢、粮”四大专业交易市场,真正实现港贸联动发展。港区保税仓项目通过海关验收,M0数智装备生产项目主体结构即将封顶,大路章二期数智慧港口全速建设,坎高物流园规划推进……轰鸣的货船,正讲述着一个个关于衢州港衢江港区的故事。
余慧仙 沈书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