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担使命,奋楫扬帆启征程。中国共产党衢州市衢江区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1月7日召开,本报特推出“党代表风采”专版,对部分党代表的先进事迹、典型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反映党员干部在深化“五城”建设、打造青年衢江工作中作出的贡献。
吴小刚: 移民村的共富引路人
“我是年轻党员,应该起带头作用。”2017年,在外工作的吴小刚回到衢江区云溪乡希望新村,接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许下这个诺言。
希望新村是由来自衢江6个乡镇44个村的494户移民组建而成的移民新村。刚上任时,吴小刚发现村中缺少农业基础和产业支撑,村民每人只有0.3亩田地,村中闲置劳动力较多,就业成了“头等大事”。
在外打拼的丰富阅历,练就了吴小刚敏锐的眼光。他发现,当年外出创业、打工的年轻人中,有不少发展得不错。“把他们引回来,不是就能很好地带动村庄发展了吗?”于是,在外工作小有成就的陈利民成了第一个被邀请的对象。吴小刚为其租厂房、招工人、引进快递点,一番苦心终于打动了陈利民。2018年,陈利民把电商公司搬回老家,吸纳了20余名村民就业。随后,吴小刚又引来义乌飞雅手袋厂等一批外地企业在村里扎根,吸收了2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带动了村中来料加工、电商和物业经济的发展,村集体经济也逐渐壮大。
发展起步了,如何让村庄振兴可持续?2023年,希望新村在区委组织部及乡党委的牵头下,依托云溪乡党建联建机制,引进衢州南孔珍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数字化食用菌共富产业。
“采用‘国企投资+农业主体运营+村集体入股分红+村民参与’的共富模式,我们村集体入股,每年能拿到60万元的分红。”吴小刚算了一笔经济账,通过“菌棒赊种+闲置农房+保底收购”方式,村民们可以利用自家闲置楼房种菇,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面对崭新的产业领域,村民们起初也心存疑虑。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吴小刚做起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家没有闲房,他就租用村中闲置的楼房,种上4000株菌棒踏上种菇之路。随着产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不少村民也加入其中。目前,希望新村已栽培2.84万棒花菇。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真正实现了移民村“下得来、住得牢、富得起”的目标。
方心怡 郑孙妙奇
叶敞: 把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老人家,您恢复得不错,再配合些巩固治疗”“有什么需求随时和我们的医生护士讲”1月3日上午,衢江区杜泽中心卫生院书记叶敞带队查房,他穿梭在该院外科病区的各个病房,询问患者情况后,又叮嘱医生护士两句。
1991年,叶敞工作第一站就在杜泽中心卫生院。1994年到2023年,他先后在衢州市二院、衢江区中医院工作任职。2023年6月,他又回到杜泽中心卫生院任书记。
“兜兜转转30年,又回到这里,见到乡亲们很亲切。”叶敞说话时像一个儒雅的学者,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像“拼命三郎”。
农村卫生院住院的基本上是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小伤小痛占多数。叶敞虽然是泌尿外科医生,但一般常见病也都会一些,他习惯性地扶了下眼镜说:“在乡镇卫生院,每个医生都是全科医生。”
查完房,叶敞又组织医院里的年轻医生召开青年职工座谈会,了解诉求,听听心声。刚开始大家还有些拘谨,在叶敞的鼓励下,大家畅所欲言。“办公室的无线网络不给力。”“我想食堂菜品更丰富些。”“叶书记,我想向党组织靠拢。”叶敞认真地记下问题,逐个回复。
两年多来,杜泽中心卫生院新招引了10多名新职工,多是00后。叶敞计划尽快把职工宿舍的设施再提升,“这些年轻人和我儿子差不多大,乡村卫生院工作很辛苦,我们也尽可能在伙食、住宿上多照顾他们。”
除了卫生院,叶敞还要定期前往杜泽镇白水村卫生室指导工作,把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百名院长进百室,我就是这里的室长。”
自担任杜泽中心卫生院书记以来,叶敞推进设立政府办村卫生室,完善乡村巡回医疗点标准化的组织架构,制定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为衢州二院医共体提供了可学习、可复制的样板,推动了衢州二院医共体“行走的医院”规范化建设和运行。
2024年5月,作为衢江区最大的乡镇卫生院,杜泽中心卫生院通过浙江省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的评审,成为浙江省重点乡镇卫生院培育单位。这是叶敞到杜泽中心卫生院工作1年半来,最让他骄傲的一件事。
“作为一名党员,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我的使命。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叶敞表示,会继续履行党代表的职责,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当好百姓健康的守护者。
周万 王昕汉
张红霞: 爱是教育的基础
“爱是教育的基础,有爱就有了一切。”源于这份爱,衢江育才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红霞在衢江教育战线工作了二十九年。12月31日,衢江育才小学开展了首届家校社联盟科技节活动,全校1800多名学生在一场名为“科学秀”的表演中,近距离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在衢江育才小学,每个月都有一场主题活动,涉及语、数、外、科、音、体、美、劳等各个学科。“我们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们在特色活动中,开洞脑筋,收获知识。”张红霞介绍,2023年,衢江衢江育才小学围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构建了“三原色”学生课程体系,其中校本课程作为学科的拓展课程,涵盖了健康、智慧、创新、艺术等方面,让教学“活”了起来。1995年8月,张红霞大学毕业后来到衢江一所山区小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当时,班级里一名特别的孩子引起了她的关注。因为家庭原因,这位学生性格内向,学习进度有些落后。“有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我就每天给他一个拥抱,然后鼓励他开洞脑筋,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后来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每每回忆起用关爱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事,张红霞都如数家珍。一句句亲切的“红霞老师”,凝聚着家长和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鼓励。带着教育的初心,张红霞从一名班主任,经历教研组长、管理人员、副校长等岗位,再“升级”到“红霞校长”。尽管岗位不断变化,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动脑筋习惯这件事一直未变。在高家小学担任校长期间,张红霞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结合地域资源构建实施“杨炯学子课程”体系,探索出“35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开发“杨炯学子”五育奖卡系统,开设20余个学生社团,全面培养学生个性。“作为基层教育界的一个党代表,我觉得不仅是要为学生去动脑筋,还要准确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让党的声音成为指引学校和教育前行的一盏明灯。”
叶晓轩 张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