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衢江区出现强对流天气,全区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面雨量高达38.1毫米。然而,衢江城区中心商圈、住宅小区等地却未现看“海”景象,家住通策兰堡小区的张先生特意在朋友圈晒出小区照片。
暴雨既是自然的考验,更是城市治理的试金石。记者了解到,这场“胜利”背后,是衢江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河道整治及绿化提升构建的立体防涝体系。
“海绵工程”: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
3月28日清晨,记者走访梅林路发现,尽管经历彻夜暴雨,路面也仅有零星水洼,路口车辆来往秩序井然。“过去每逢大雨,这一带都‘水漫金山’,改造以后好多了,路面干得很快。”刚出门买菜的李奶奶对改造成效赞不绝口。
李奶奶口中的改造,就是衢江区对城区重要路段实施的海绵化改造。海绵化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将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与排水管网深度融合,实现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既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市政基础设施改建工程是衢江区海绵化改造的重要组成。2024年,我们已经对大桥路、梅林路、仙岩路等路段进行了改造。”衢江区市政管理中心主任汪钰介绍,除了市政基础设施改建工程,衢江区市民公园底层绿化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也纳入了改造范围。截至202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约3.51平方公里,占城区建成面积的49.58%,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河道整治:
蓄水行洪构建防涝屏障
近年来,衢江区通过“找寻查挖”专项行动动态清零易涝隐患点,系统构建全链条治水体系。
在横路办事处上山溪流域,河道整治带来的蝶变直观可感。村民刘女士漫步新建的亲水步道时表示,过去每逢大雨便浊浪翻滚的河道,如今已成为安全宜人的散步场所。
“我们在上下山溪河道两侧建设了生态护岸和滨水缓冲带,沿岸绿化率增加了40%,既增强了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又减少了雨水污染,提升了人居环境。”衢江区河湖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礼群介绍。
近年来,衢江区累计完成河道综合治理151.93公里,新建及改造生态护岸142.47公里,实施河道疏浚60公里,重点推进上山溪、下山溪等4条骨干河道生态化改造,不仅筑牢了防洪安全屏障,更打造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带。
绿化提升:
为内涝治理注入“绿色动力”
在这轮强降雨中,衢江德信君宸小区道路却无积水。据了解,该小区是省级园林示范小区,绿地面积16910平方米,绿化率高达20%。“我们有专人负责绿化养护,他们每天进行巡查,严格按照养护标准手册进行作业,既保证景观效果又提升生态效果。”小区物业经理于光才说,小区的绿化系统可以在暴雨中充分吸纳雨水,减轻排水压力。
小区如是,城市亦然。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内涝治理注入了“绿色动力”。记者从区林业局、区住建局了解到,2024年衢江区锚定生态优先战略,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2.47%,建成口袋公园1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94平方米,绿地率高达40.9%。这些“绿色海绵”在强降雨中展现出强大的生态调蓄功能,对缓解城市内涝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钧毅 臧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