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衢江公益课火爆“出圈”

本报讯 (记者 余君慧) “注意指尖延伸,在这个节拍点配合气息转身……”5月12日晚,衢江区文化馆灯影交织,30余名学员正在老师黄丽萍的指导下,全身心投入古典舞《咏春》的练习之中。学员王庆琳在老师细致的指导下中舒展腰身、调息,完成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古典舞让我身体得到了锻炼,感受身心的放松。”王庆琳相告。这是衢江文娱活动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自去年5月份以来,团区委、区妇联、区文化馆等部门先后推出了公益培训课程,截止目前,总计开设10余期,共计2.9万人次。“春季班计划招收150名学员,报名人数却有数百人之多。课程包含民族舞蹈、非遗手作、声乐器乐等多元领域,尤其是舞蹈等课程,上线就‘秒光’。鉴于大家热情高涨,我们后续还增加了十几门课程。”区文化馆公益培训课负责人王鸿表示,目前,新一期公益课程已经开始报名。

每当衢江华灯初上,区三馆两中心迎来独特晚高峰。数百市民从全市各地汇聚于此,在古典舞的韵律中舒展身姿,在非遗项目体验匠心传承,用竹笛清音对话传统文化。

“在这里上课免费,但课程品质不低。”手机摄影班的朱先生准备将设计摄影课推荐给更多朋友。他给记者展示了前几日出游拍的照片,画面光影交错,构思精巧。相较于学历教育,夜校门槛低、周期短,便于培养工作之外的专长,提升个人竞争力,用业余时间点亮人生更多可能性。朱先生所在的班级,既有退休干部,也有快递小哥,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镜头捕捉衢江之美。

夜校除了是技能提升的“充电站”,还被赋予了社交属性。插花课学员余女士上夜校以来,结识了几名好友,在花香中相互切磋,学习之余,还会相互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诉说生活经验与感悟,插花课堂在家长里短和“心灵鸡汤”之间,不知不觉更成为了情谊联结的 “活力空间”。

就职于浙江农商银行衢州分行的“00后”陈敏,已经连续抢了三期夜校课程。在她的课表上,既有竹笛、声乐课、排舞这种大众课程,也包含冷门艺术门类。陈敏告诉记者,“白天处理金融数据,晚上学舞蹈、声乐,这种切换让我喘了口气。”她身边越来越多青年将“青年夜校”看作是减压、“充电蓄能”与获取情绪价值的地方。

“我们正将艺术学习从功利枷锁中解放,为年轻人搭建心灵栖息的‘乌托邦’。”声乐教师孙溢锾道出文化建设的深层意义。如今,衢江正以多元文娱活动勾勒出全民共享的文化图景,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2025-05-20 16 16 今日衢江 content_551623.html 1 3 衢江公益课火爆“出圈” /enpproperty-->